当前离线
- 注册时间
- 2011-12-2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帖子
- 积分
- 93640
- 主题
|
本帖最后由 nomorewatch 于 2012-9-28 22:08 编辑 ; u7 C. o" y! O+ F% w
& R2 ~! ~2 B2 s9 U
从劳力士到消费心理学; m7 M6 j1 m9 @2 a; g
0 m1 U) O+ S2 h3 f
9 ?1 |) ^0 X) u* C: W) c涨价保值、年产70万不够市场需求,算不算误导?拍卖会几十几百万的劳是我们手上戴的劳吗?你戴的钢劳拿去拍一下,会不会值回3万?连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劳力士是挂在脖子上都不知道;还小时候制造出“手表”,他会做表吗?; q" A2 d# s# d1 ^# p `" r
别再吹了,醒醒吧各位,真爱一个表,用不着牵强出那么多理由。
9 d1 U/ y j! Z2 B s+ H' \----------------------
, l6 E) t4 Q/ P: I* D) d n) T
劳力士并不曾保守过,机械表能遇第二春,设计、功能多元化也是成功的一个因素。
. q, ~5 H( {& `! S% M) k2 @6 D: S& C! G6 o6 d9 D! H- L% I( D
不是我较真,当我们自以为明白劳力士时,其实我们并不一定真的明白。大量关于劳力士的美谈是听谁说的?有没有感情色彩?又有没有自己臆想演绎的成分?知道为什么手表很少有英国KEW天文台的认证吗?因为那时候瑞士人基本不认它,也不认手表天文台,它只能给英国造的船钟认证,没资格认证瑞士的怀表,劳力士在KEW认证的第一支手表甚至连秒针都没有,不知道怎么测出1点几秒的,到瑞士后怎么不一直认证KEW了?因为瑞士手表天文台开始火了,跨海过去再找那个欧洲大陆不太认的证书不是脑子有病吗?
& p: y. {# k6 f9 W, P
! l9 w: R% U$ N拍卖行情和二手市场是可以做市的,人家是有选择的做,根据那个相信自己的普通劳能保值,是幼稚的。当年木村戴探1,日本台湾炒得不得了,差不多全世界的探1都让他们搜去了,现在怎么样呢?新表是涨到3万8不假,二手值多少,自己打听一下吧。* R1 P& `9 f5 v4 S9 I
什么走俏什么滞销,你以为它不清楚?一直暗地控制钢迪的销售;14060M长期不升级带头为了消化旧库存零件;GMT不火就先从GMT升级,空霸同理;升级款先卖金的赚一笔再开始卖钢的;升一次级价格就上涨近50%;市场疲软,帝舵自家芯搁置,继续用ETA;大口径也出了,50周年庆也出了,绿镜也出了,钛金属也用了,帝舵蒙特卡洛也出了,珠宝和皮带年年新花哨,什么叫保守?
$ X8 C o Z- [2 |- |$ r1 B. r$ `9 i* m' U4 ]
我们真的了解劳力士吗?哇,收购了芯、带、壳、把、齿轮厂,能生产游丝避震了,劳力士“全自家芯”了。可事实呢?不算帝舵,我从这边表店得知,怀表一直在生产,还用FP的芯,“全”自家芯只是网友的美好主观愿望,谁知道人家在不在乎呢。$ V1 l/ L& [: K. [# P
( ~7 ^ P6 r7 R+ q- ?2 _* q
劳现任老总是原财政主管,他对劳力士的销售和财务最清楚,前半年好后半年差,自己都讲出来了,文章作者又说限量不够需求,矛盾不?知道年产70万是什么概念吗?除了劳力士有几个机械表品牌这么大量?劳力士首先是个企业,其次才是由基金掌控,是企业就追求利润最大化,无一例外。2000号人每天机械地重复简单的工作,二十年变化不大,工资福利可比其它品牌研发、装配复杂机芯的师傅不低多少,钱从哪里来?不明白为啥总不断有把它捧到天上的消费者。
' ~6 {7 r7 I4 g! b1 J$ N! G: ^
7 M7 ~; g' r: {/ }" s- l0 g还有那鼓吹金劳的,我也讲过一个例子:同样机芯型号,金款比钢款贵10几万,相当于花10几万买个18K金镯子,还总说自己的推荐对得起别人的真金白银,有意思吧?
4 U1 C9 g, V- e' O-----------------------3 C- N2 m0 n% b3 {7 [
劳力士1914年在Kew拿到第一个手表的天文台认证,这是记载在劳力士厂史上的里程碑一级的事迹。当然说到底其实这无非是营销手段,应该说老汉斯有市场眼光,但其实力还是不可否认的。为什么别的厂家没有先劳力士一步拿个这样的证书?这里面肯定有许多各自原因,但不好拿也是一定的。即使劳力士那么想拿,也不是每次轻而易举手到擒来的。是不是那时瑞士人只认天文台船钟、怀表,不认天文台手表?很难说。但小小的手表机芯要通过那种苛刻的测试,显然要难度要高许多。当然这最终难不到大家。到了后来,那几个高级的瑞士手表也都送去做天文台测试了。. _* [2 ?6 r# p, m$ u+ a* \
8 J5 _! k* P. {- i! N2 Y* \$ C3 ~! i劳力士这第一只天文台手表尽管如此有名,可惜至今未见过它的容貌。石版说它没有秒针,这倒很有意思,是否最后装机成品做成了两针表?能否再详细谈谈?
$ {9 G7 |9 c" O
, Z9 P9 p4 o9 b# f' s0 \. g* Q: P4 p当时的天文台地域特点鲜明,英瑞法德均有,如果要打开英国市场,KEW认证无疑很有说服力,尤其是航海导航用途的钟表。我也不是说除了劳其它所有的瑞士品牌都不屌它,当时瑞士怀表技术已经独大,本地的天文台自然最有说服力。
: _8 \% M" V- L其实劳力士的KEW天文台也不是最早的手表认证,它早于此4年前已把手表在瑞士进行准度认证(当然还是怀表机芯),当时人们对手表的保守看法也有原因。并不是说KEW比瑞士天文台少见所以就牛,牛不牛都是后世收藏者造势之言。德国人撰写的“天文台手表”一书,徐版也看过,上面虽然承认劳KEW之稀有,但也特别标明1914年那只表“无秒针”,即是有疑点,那个表的图片很多书上都有,所谓A级认证怎么得来?这些事劳力士厂从来不解密,都是民间推测。6 G/ J* @+ `7 c& Y
----------------------------
1 e' O5 w% l& \1 d$ \
/ m0 _$ x. p" m7 Y8 m劳服中国的实惠其实在于人工成本的低廉,在欧洲则没有太大差别,甚至WEMPE卖出的劳回来保养维修都不送劳服。) ]5 D" s- o1 T5 U
有些事不一定是品牌授意,也许是本土代理所为,比如那些不认全球保修的,收费昂贵的,鼻孔朝天的。/ K7 u0 t4 ?8 A& Y# W2 P
: O! R; n% q# m* _+ r! B, U
----------------------------
3 F4 \6 ^2 m7 A+ I8 s: c/ w5 ]# i正常的宣传是可以的,有事实依据的都可以,不要臆想、演绎和瞎吹,有些**的确是在误导。
; t7 w6 F: R9 ^1 z3 q J* A此帖既然说劳我们就说劳,文章哪些我认为不对就说不对,大家认为我哪些话不对也可以事实反驳,扯别的牌子不妨另开贴,烂不烂的不怕讲,越讲越明白。3 H; z0 D3 O/ P
----------------------------3 u0 W% r5 S+ X3 f
/ a( v, s' P( H3 L6 ~所谓工艺在这十几万里面根本占不了多少分量,可以说是品牌附加值。 V( n! y* F' f% _ }6 s: ^9 @
劳力士和PP不一样,因为PP是以贵金属款为基本的,你感觉不到它机芯放到钢壳里会有多廉价,甚至个别钢款炒得比金款还凶;劳力士和欧米茄也不一样,因为欧米茄是以钢壳钛壳等为基本的,用金占的比重略低,就如8500系列开始,金款就配以金陀以区分高低档,现在沛纳海也有这样做,金款配鹅颈。9 R0 p" X, e p4 I/ c
劳力士金、钢并重,也有间金,表本身技术含量差别不大,差别仅在材料,金子卖得越多越赚,真的是几倍的利润,加上年产量又大。除了个别稀有珠宝款式,金劳是保值性最差的劳,因为你过多地投入在基于“拜金”心理的所谓品牌价值上了,还有观点是战乱跑路时可以拿它换馒头吃,如果是那样,不如投资纯金条。( Y( [7 v* H+ I) N2 n
*****- i+ H. n. k8 R/ B) v1 |
( m8 F7 n x7 m% k我们这几年的讨论产生一些误区,过度地宣扬了不一定客观理性的价值理念。比如:
6 W- Q: H% Q- G& n3 d2万5可以买一个1120机芯的欧潜,劳潜要3万5(我这几年对数字不太关心,暂以以前的价格举例),花2万5是买不到劳潜的,这就是市场划分。有人非要说:不如加1万上劳,不如加……上劳。一两万确实不算什么大事,可我们中国人是不是总有这样的心态呢?想一想我们买房、孩子养育投入等等是不是也崇尚过这样的过度消费观呢?是不是出现负面问题了呢?6 J% H( Z7 ], v# ^$ K+ |0 T# i$ \
再比如:
* u8 M' U0 j! r/ j- x* o; b. p人家讨论功能复杂、工艺精美的一些顶级品牌或者独立奢华品牌,与劳本没有交集的,偏偏有人来一句:还是劳实用。就好像别人在品尝鲍参翅肚时,他凑到人家桌前说“还是大米饭红烧肉管饱”,可笑还是可悲?这种人,劳力士就是再耐操,他也不舍得操,劳耐不耐操对他根本没有实际意义,信不?
/ A, u; ~9 w5 m* D1 C8 ]; o1 U6 y5 q1 s' ~$ }6 u
劳力士是好表好品牌,但不是神,不要迷信到已经分不清高低贵贱的地步了,这是对每一个爱表者、对论坛负责,如果真懂了这个道理,我也不会挑楼主刺。
" o N, e; u# ]6 T# k* U7 {0 P. p }' T' b9 @" ?$ G
-------------------
0 F" D n* W* e" R. {6 q" `& V2 c( u9 i7 _0 Y3 @* s' F8 z) s
不是说别的表比劳保值,而是根本没有几个能保值的,金劳比钢劳更不保值,货币功能是一厢情愿;“农民伯伯认识劳力士”,只能说明你并不了解中国农民。如果只是为了晃悠,街上100元的大把,戴着还安全。; D3 T' T' j, j- c; Y
处女婊子这一句,不再一驳,高低贵贱不分,前面已经说了。5 v. g, l8 u1 E. H
, h" m" ^, R1 A* Q- Q
售后:买得起复杂东西,就应该享受得起售后服务,否则没有必要去追求。劳力士也一样,消费得起一次1千多的售服(国外还不止)才会去买,磕磕撞撞不心疼,才有资格称“耐操”。
+ `- J. q, ]! p% ~5 O- P. l7 M5 U2 ^9 z t5 B4 `( ^
这里还要重复讲一个小细节:劳力士为什么一直坚持不用滚珠轴承?过去有人的看法是销杆扭力大,效率高。但是4130计时芯出来了,用的却是滚珠轴承,如何解释?说滚珠轴承不好,这不是一个主流观点,我留意过很多业界意见,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台湾王进龙,没有人说滚珠不好,也支持劳力士换滚珠,可它为什么不换?5 O+ B' A- h8 n8 ~* g; V( z
" p2 C0 S5 R5 T' D0 O* F+ Q一:就是大家喜欢的所谓“结实”带来的负面硬伤——太厚,劳力士之所以耐用,跟厚度不无关系,{要和谐}三四十年,这不是优点,几乎等同“不思进取”(十年来德国三大专业杂志我每期都看,统计一下劳力士机芯的全面技术分析文章十年不超过5篇,讲无可讲),4130计时芯比3135系厚不了多少,才是一种革新思路,而3135系要换滚珠,势必将本已很厚的机芯再加厚,不合理了,劳力士毕竟不是走沛那种设计路线的。
) H4 ~! `" a7 L5 m J. O7 e: X, Y U2 v3 k* V
二:成本,要想换滚珠,还要维持现有的上链效率和耐用度,比较麻烦。劳力士为了效率,摆陀外围重,几年下来轴磨损非常厉害,用销杆成本低,换一个也没多少钱。这一点一般人不会关心,但至少不说明劳力士是真用心在技术上的,因为售后的“省”是之前没有卖给你的。! b8 B7 T- V$ ^7 U" `
% P% v! d% I/ V. T* @& W% C
准,是劳力士自创建以来坚持的宗旨,为了这个,甚至不惜扶持出一个天文台认证机构,并坚持每年拿它认证的最大份额,相当于别人不来我也养你,就是为了我的表宣传准度。而真测还是批量概率,装壳前后、实际走时、今后几年维持是不是还很准,那是另一说。
G% D- V: Y) r& w0 ]
1 D9 b" R# d9 i9 O劳力士不是没有竞争过太空表,是败下来的。曾经我也以为劳力士这二十年宠辱不惊了,别人做什么几千米深潜、上天入地之类的,它不会追风。但是3900米出来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又错了,它是顺从市场的,还真就不像处子一般纯。2 j8 P, B8 a- Z0 Q% S% H, X
$ p- \& Q3 [ N
说的负面虽较多,但看看正反两面不同角度,有助于大家认识一个真正的劳力士。如果你理解为一种偏狭仇视,那只能说明我白讲了。) C& a }. A& K( q# i: I
, C% c* @) e) ^% n4 l4 _% P- |) f
9 F$ p% J# @( f' x9 F1 K
1.欧一直是以产品丰富多样性著称的,古董劳力士也曾尝试走这样的路线,但后来没有行通,机械表遭遇危机后就保守了。如果论历史影响,欧即使盖不过劳也起码是并肩的,说产品素质就不是历史影响力范畴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眼光和定位,那些炒得没边的古劳谁在买?扪心自问你有钱了会不会去收藏而不是炒给下一手?万国的历史不是大,而是少和精,又是另一码事,混成一锅粥再要咂吧出哪种米好吃,难。 [* K& M% P) k$ V5 P6 ]! r8 t8 M4 i# K
2.江湖地位等同威望和知名度,以何种人群为依据呢?普罗大众肯定知道劳力士,但他们最多还能再知道几个手表品牌呢?与其说是劳力士的光荣,不如说是手表的悲哀。想想为什么大家期盼看劳力士的新款呢?劳力士不轻易出新款吗?因为它的心思主要用在怎么更新贵金属珠宝款上讨富人欢心了,普通钢表的更新也就是这几年的动作多一点,款式少是优点吗?既然是优点大家何必盼新款呢?有人说劳力士技术好,是啊,这么有名的牌子,如果连固定的三、四个机芯年年重复做几十万个都做不好,还叫好表吗?如何得知没人关注其它品牌的新款呢?因为我们在这里自以为是坐井观天,读了两篇老大的文章就算懂表了,可惜这个井太小了,容不下那么大的群!欧的宣传攻势不是以前,一直是那么猛,新款一直不断,价格一直灵活,否则不会在中国市场稳居老大,中国人比较认这个,不宣传难道等死咩?石英潮里走过弯路就从头来过,没什么大不了吧。% R( A3 F" H1 T
3.每个档次区间肯定都会有竞争,帝舵不也在往浪琴的档次进军抢攻吗?劳的地位是良性发展的惯性所致,对手要打就打七寸:你技术单一,我就全面发展;你价格死硬,我就灵活一些;你款式不变,我就多点设计;你偏向低调,我就扩大影响。你问:招数太多会不会把牌子做烂掉?我答:年产80万的牌子不会烂?金款钢款一样的机芯就好?花十几万买个金镯子(还是18K)回家等着产房传喜讯吧。. v- {8 C+ J7 e' h* _
. \$ @ K5 z! v, q什么秘密技术储备,“劳力士做复杂表的话其它品牌都完蛋”之类的,没有发生的事妄自揣度是没用的。! N2 i6 p8 @/ P4 |% j
/ x9 z) r% G' k8 G4 L/ h品牌成功的秘诀,很多年很多人都在挖,其实一个成功的路不会轻易被复制,别的牌子走跟劳一样的路线几十年未必会一样成功。品牌如何算成功?不是什么经典,不是什么一贯,那都是放屁忽悠,一贯经典的多了,死得也多。最重要是能活,像最成功的时代一样的坚持活下去,不管用什么手段。有句我不是很喜欢的废话,但也不得不承认它的现实:成王败寇,历史都是赢家书写的。
2 i& y, I5 u0 j8 R, z劳力士不能没有危机感,欧也不是没有希望,这样的一个年代,如何活得好,没有一定之规。 g, `- i9 A% |# d4 ?
2 G. c1 O$ C' R. k
国人买表,不图牌子不想炫耀,就不现实,抛去炫耀的成分,就剩不了几成增长,广告宣传就是迎合他们的心态。但是,一定要明白,现在买表就是一种奢侈消费,而不再是收藏保值,没有哪个品牌能保证保值。收藏保值的事,要具备常识、要有实力,往往还要赌运气。
' f; M! F) E; K$ ^% ~$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