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OHSEAL 于 2015-2-9 07:13 编辑
最近听到一些表友聊天,
言语间似乎有些微词.
原来这几位读了张澍生先生的<中国表迷的标准与等级>很不以为然.
张先生原文发表于去年某期<时间艺术>上.
前几日在另一网站转载.
文章大致为中国表迷划了几条道道,就是标准:
一有钱,
二低调,
三有藏品,
当然,必须有"一定数量及质量"的藏品.
然后对表迷进行分级,
兴趣,
入门,
发烧,
中毒,
骨灰,
等等.
最后谈及赴欧洲参加表展.
这一点我极其惭愧,
从没去过,
每年远观.
虽然我看到的细节不会比大多数媒体人多,
却也不会少多少.
以我的浅显见识,
赴展主要是感受会展气氛.
对于看表,
未必比晚几天看网络图片来得细致.
更不比未来几月触手摸实物来得真切.
道理大致等同于现场看足球,篮球比赛与看电视转播.
张澍生先生是圈内公认的收藏大家,
我觉得更难得,张生还是极少数很懂表的收藏大家.
小弟勉强也算张先生的朋友,
偶尔聊天吹水,
张生谈风温和低调,
平易近人,又极具感染力.
于是我更愿意相信张先生关于表迷的分级仅仅是为文而文.
抑或者,针对某些引导主流声音却又身无长物的媒体人喊话.
而他描述的表迷,更多的是收藏家级的分级.
我清楚记得05年冬天去福州参加表友聚会.
晚间在卡拉OK聊天.
一位玩梅花的表友跟我讲他买几百只梅花,问我如何判定年份和原装度,
另一位表友很不客气的插进来,讲3800所用机芯情况,尺寸是不是太小,315有什么毛病,等等.
那位玩梅花的表友神情黯然的挪开.
这一点点聚会细节,留给我很深的记忆.
玩表,
固然与钱有关,
但不是钱少就不能爱表,
就不能成为表迷.
若干年前好些表友说自己吃泡面省下了买表的银子,
已成唏嘘往事.
我倒觉得这些为爱好有所牺牲的表迷更让人敬佩.
当然,
就如当年一般,
我们仍鼓励爱好者们为爱好应量力而行.
对于藏品的框框,
我更不认同玩中低端表的就不能划入表迷.
实际情况是,
目前国内玩中低端表的表迷群体十分庞大.
迈入收藏家的门槛很高,
做表迷却不难.
它不以数量决定,不以分量级藏品决定.
这样讲:
只要不是单纯的手表用家,
有钟表方面爱好的都可以划进表迷圈圈.
下一步只看玩什么表,怎么玩了.
我自己也是国表,梅花,英那格,山道士,浪琴,欧米茄,劳力士一路玩上来.
仍觉得趣味盎然.
大收藏家有大藏家的玩法,
小玩家有小玩家的乐子.
这样能构成合理,健康的玩表圈.
媒体常见,
某某,手表收藏家,
某某某,知名钟表收藏家.
要成为收藏家真的艰难.
这不止是张先生提到的钱和藏品分量问题,
还有懂不懂问题,
成不成体系的问题.
买了几百个,几千个不同牌子,不同档次的手表,
在我看,
也不能叫收藏家.
至多也是玩家.
我们多数人只是玩家,离收藏家门槛错太远,
只有仰望的份.
我不曾在拍卖场买过表,
却对几大拍卖略有了解.
拍卖场有好东西,偶也有好价格.
可是大多数时候的价格比民间交收远不在一个层次.
表的品相,及描述,拍卖的语言就很难讲了,
看过几次预展,对描述颇不以为然.
巴塞尔展期将近,
厂商,代理商,媒体人的节日又将来到.
对于大多数表迷而言,
玩表的日子一如既往,不会有些许改变.
如果我能够克服搭长途飞机的恐惧和纠正宅男情怀,
去巴展看看独立制表师作品倒可以筹划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