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广州流金岁月钟表维修 13925124671
打印

[名表资讯] 【永久收藏版】2015年AHCI独立制表师家谱(下卷)

  [复制链接]
23350

   发表于 2015-9-22 16:4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正式会员

Volker Vyskocil

国籍:德国

1964年出生于德国Lobberich

2005年成为AHCI会员

www.vyskocil.de

表如其人,看到这么一款表你也会隐约觉得它来自德国。机械设计出生的Volker Vyskocil, 其作品中弥漫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那种坚毅、精准与冷酷,连表的名字V—30/45—01—A 都像一个工程零件。这款表看似朴实无华,但却凝结着制表师的心血,Vyskocil自己制作绝大多数零件,甚至包括那种极其细小的用在擒纵轮上的7齿小齿轮,对于零件的公差他自然控制得很严格,绝不输机器生产。它的表盘只是简单的小三针加动力储存指示,其实五点钟的那根针大有乾坤,0-10-20上方有S-M-H标示,4时的表把拔出一档指针切换到H, 可以单独调节小时针,方便切换时区或者快速调时,再拔一档切换到M,可以正常调节时分针走时,最后一档是S,用作停秒,可精准校时。Vyskocil本人是非常在乎手表的精准性, 就像他的性格一样,在出厂前他有自己的一套校准规则,好像COSC认证一样。但是很可惜,目前客户可以向Volker订购的只有这一款表,很期待他的下一件作品。

Marco Lang

国籍:德国

1971年出生于德国Thuringia

2005年成为AHCI会员

www.lang-und-heyne.de

2012年,上海制表师俱乐部在美兰湖别墅举办过一次制表文化的活动,邀请来AHCI的八位制表师,记得当时来现场的不少表迷都对Marco Lang的手表爱不释手。因为他的表不像典型独立制表那样“难懂”,不来天马行空的创意,从外表就是最古典、最传统的风貌,不少人也都提到,咋跟A.LANGE & SÖNE(朗格)那么像捏?

Marco的确也是深得德国制表的衣钵,四岁时与父母一起迁往德累斯顿,他是家族里的第五代制表师,童年时就常趴在父亲Rolf Lang的肩上看他工作。长大后,Marco前往格拉苏蒂,经历了三年精细机械的学徒生涯和四年的正统制表培训,拿到制表证书后,他回到德累斯顿开始筹备自己的制表事业。时任A.LANGE & SÖNE(朗格)培训师的Rolf把大弟子Mirko Heyne介绍给儿子Marco,两位年轻人一拍即合,创立了LANG & HEYNE。2001年,品牌在Baselworld上展示了最早的两款作品,没想到此后订单络绎不绝,不过生意来得那么快,两位年轻人对前景与发展有了不同的意见。Mirko在2002年夏天离开公司,而Marco继续维持公司不大的规模,在2003年卖掉销售部门,在德累斯顿的家里安置小作坊,10个人左右的规模,每年生产30-40只手表,都是顶级的质素。

LANG & HEYNE König Johann小三针

Marco在2001年加入AHCI,2005年荣升为正式会员。LANG & HEYNE的产品线在AHCI 中算是完备到“豪华”的程度,常规的机芯就有七款,满足常规的五种功能款式(包括小三针、日历、计时、月相及周年纪念日),机芯都是极为古雅,结构优美,摆轮超大。此外还有手工雕刻、单独定制、钟表修复、猛犸象牙材质机芯及珐琅表盘等各色的特别定制。邮件里让Marco推荐最心爱的作品,但他实在无从选择,每款都是真爱。我便就介绍三款早期的作品,Köig Johann小三针(右页大片)格调清新高雅,用最传统的盘面设计,搭载基础的Caliber I手动机芯,而且特别的是它是用猛犸象牙做机芯主夹板,精致手工加上稀有材料更显珍贵。Moritz von Sachsen(右上图)搭载Caliber III,除了月相、日历、星期及日夜显示外,还在12时设置一个特别的窗口,显示地球与太阳入射光线的角度。Albert von Sachsen(左上图)搭载的Caliber IV(左下图)堪称当今最美的手动计时机芯之一,特别之处在于计时秒针与计时分针均是居中设计,第一眼以为是追针计时,极其古雅。

如今LANG & HEYNE规模稳中有升,年产量达到50只,2015年起Marco还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意,推出专门用于外供的UWD机芯,最基础的功能配置,是批量生产、与手工精作的自产机芯不同。

Thomas Prescher

国籍:瑞士

1966年出生于德国北部

2005年成为AHCI会员

www.prescher.ch

Thomas Prescher与制表的缘分始于十多岁时,当时他喜欢收集水晶和矿石,一次他光顾一家当地的珠宝商店时,却为制表师手里的钟表所深深吸引。从此,他便开始在这家商店打零时工,逐渐熟悉钟表的机械结构与原理。不过Thomas不能马上实现自己的制表梦, 因为19岁时加入了德国海军,六年后退役。离开海军后,Thomas决心学习制表,并且拿到IWC(万国)仅招收一人的学徒职位,他仅花了三年的时间完成原定四年的课业——制作出一枚偏心陀飞轮表。毕业后,Thomas又在AUDEMARS PIGUET(爱彼)法兰克福分公司工作,并得到了大师级制表师(Master Watchmaker)的证书,随后又转战瑞士就职于GUBELIN的修复部门,在这里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顶级的复杂表,也结识了一些尊贵的客人。四年后,Thomas在BLANCPAIN(宝珀)开始他最后一段打工的经历。

2002年,Thomas正式创立自己的品牌THOMAS PRESCHER HAUTE HORLOGERIE,在自己的修复工作室里完成世界上第一枚拥有恒定动力装置的双轴陀飞轮表。这也令他在2003 年成为AHCI的候选会员,2005年成功升为正式会员。对他本人来说,2004年制作的三轴陀飞轮是他最珍贵的作品,而如今全新的Nemo系列是他目前最看重的项目,该系列灵感源自Jules Verne的《海底两万里》、蒸汽朋克及新艺术的影响,表款都拥有较强的概念感。Nemo Captain采用半封闭式表盘,只留出玻璃窗供欣赏三轴陀飞轮的精彩舞姿,右下角的小窗口是跳时显示;另一款Nemo SubⅠ(上图右)在2014 Baselworld上见过未完成品,不过已经觉得相当酷,表壳像一艘潜水艇,转轴式时分显示、双轴陀飞轮、双轴摆陀等别致设计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期待尽快看到成品。再介绍两款他代表性的双轴陀飞轮,其一是Mysterious (上图),陀飞轮悬在半空仅用一个轴与表壳相连,上方的小哑铃一个是小时,一个是分钟, 夹在中间的球体是月相,下方的两个框一个显示月份一个显示日期;另一款Nautica(左下图) 要正统很多,和所有的双轴陀飞轮表一样,其擒纵也是带有恒定动力装置。

Thomas只做全手工打造的手表,制表的工作只由他自己完成,年产量差不多在5到10只。他的妻子也给予极大的帮助与支持。

Aniceto Jiménez Pita

国籍:西班牙

1947年出生于西班牙Oliva de Merida

2006年成为AHCI会员

www.pita.es

记得2011与2012这两年间,中国市场对AHCI来说是不能算陌生的,经常有十位制表师左右的规模前来参加一些展览。我在上海就参与过两次AHCI的活动,对PITA BARCELONA印象挺深的,他们都是父子兵上阵的,老爸Aniceto Jiménez Pita是AHCI的正式会员,帅气的Daniel Jiménez Pita子承父业,但工商管理硕士背景的他负责品牌经营。Daniel确实很有经商头脑,在参加过中国的几次展览之后,他就在品牌官方网站上推出中文版,还设置了网上订单功能,利用官方网站销售自己的产品。而就在年初的2015 Baselworld上,品牌又与中国孔氏珐琅签订合作协议,不得不说,PITA BARCELONA是AHCI中最精于做生意的。

不过别误会了,Aniceto其人在制表方面的卓然才华亦是毋庸置疑的。Aniceto也是自学成才的制表师,11岁时就制作了自己的第一只手表,2003年发明了PITA TSM时间设置结构,并获得专利。该结构可以代替手表整个复杂的发条机构,省去表把,节省手表零件,缩减手表体积,看起来简约而庄重。Aniceto于2006年成为AHCI的正式会员,他制作的手表风格很鲜明,看起来特别但功能其实很简洁,确是有创新的设计但其目的在于更实用。Aniceto有自己的卡罗素(上左图),但绝对与你看过的不一样,表壳没有表把而是有一圈小齿,那是代替表把上弦和调校时间用的。表盘设计更现代,正中央的“方向盘”其实是摆陀,透过镂空处能看到下方是机芯传动系和摆轮擒纵系,但整个机芯又装在一个载台上围绕着轴心进行旋转,显示着时间的流逝。Oceana(上右图)又是一款对手表性能做出的特别创新,防水深度能够达到2,000m 或5,000m,除PITA TSM专利外,另有一项PITA RT专利,这两项专利令手表在水下也极便于调校时间,厚8.2mm的聚碳酸酯表镜与表壳之间不设衬垫,因此也无需维护与更换相关部件;表壳材质主推的是钛金属,并覆以黑色DLC涂层。最后介绍一款Sol Y Luna(右下图),其鲜艳的色彩与非常规的时间显示第一次看会觉得似乎很复杂,但并非如此,其实就是为时钟转盘设计了精巧的日月起落效果来区分早上和夜晚,下方则是游移式的分针,整体看起来逸趣横生,又颇具情怀。

Kari Voutilainen

国籍:芬兰

1962年出生于芬兰Rovaniemi

2006年成为AHCI会员

www.voutilainen.ch

独立制表人中我认识Kari算是比较早的,邮件来往比较多,每封邮件都是他亲自回的,而且有求必应,一年我们也就在巴塞尔见一次面,他为人亲善,但是时间观念很强,而且生意很好, 经常在听电话。今年看到他的时候,他在玩一个被拆散的鲁班锁,怎么弄也装不起来,求助我们,其实没看到原样我们也不会。至于他的作品,我喜欢的三个词是优雅、精致、值得拥有,本刊常有介绍,本期也有,不再赘述。Kari是在其祖国芬兰著名的制表学校Tapiola完成了第一段学习,1989年他来到瑞士继续进修复杂表的学习课程,随后还念了一个关于复杂表修复的研究生课程。随后的多年他就职于帕玛强尼的古董钟表修复室,在那里他接触到大量的稀有的历史杰作,当然他的钟表修复技艺对得起这份工作。随后的三年他重回WOSTE制表学校教授课程,同时还领导复杂表制作部的学业。当然他也培训新学员,同时还设计出很多新的课程来完善学校的课程设置。

2002年,他离开学校自立门户,一边以修复钟表谋生,一边开始自己创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如今Kari在瑞士Môiers的工坊有26个员工,以去年为例一共制作交付了38只表。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对钟表的热情,他依然亲力亲为,操心与VOUTILAINEN有关的一切事情,与媒体沟通、与客户沟通、当然还要自己做表,亲自上阵是必须的,他会控制每只表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他善做复杂机芯,下图就是他早期的一只带恒定动力输出的天文台陀飞轮船钟机芯。他的小三针Vingt-8(下右图),采用其独家的双轮擒纵(double wheel escapement,上图),深得收藏家们的喜爱。我问他如果要向读者推荐一款你的表,你会选哪只。他说那一定是他自己亲手做的第一只表,一只双发条盒的陀飞轮怀表(左下图)。原来初恋才是最甜蜜的。

Sebastian Naeschke

国籍:德国

1971年出生于德国Schwenningen

2006年成为AHCI会员

www.matthias-naeschke.de

Sebastian Naeschke的父亲Matthias早在1986年就已加入AHCI协会,现在已是荣誉会员。Sebastian是这个钟表家庭的第二代,从小深受父亲的熏陶,着迷于钟表的机械之美。他在高中毕业后,就来到位于Villingen- Schwenningen著名的“Feintechnikschule (高级工程学校)”学习钟表制作。Sebastian成功取得钟表师资格并服完役后便移居瑞士,在沙夫豪森的IWC(万国)担当制表师。数年间他获得了宝贵的技术经验,成为追针计时方面的专家。除了钟表制作外,他曾在Helmut Sinn的工作坊担当经理,负责过Guinand、Chronosport和Jubilar等品牌的设计和制作。1999年,他回到德国,与他的父亲一起管理家族企业。2006年,他加入AHCI协会。Sebastian和他父亲一直致力于发展传统钟表制作手工艺、不懈追求创新,并始终保持他们对制造最高级时钟以及时钟机芯的热情。Naeschke家族制作的最独特的时钟便是风琴时钟。管风琴是风琴时钟的核心,Sebastian和他父亲可以调整管风琴的音管个数,图中17管风琴时钟采用了恒定动力擒纵系统,具备长达14天动力储存。

Robert Bray

国籍:英国

1956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

2007年成为AHCI会员

www.clockmakers.com

Robert Bray曾在一家精密工程公司工作了23年,专门为航空、国防以及医疗应用领域制造高精密齿轮和齿轮箱。1995年,他接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钟表公司Sinclair Harding。Robert Bray对于Sinclair Harding原先的设想是能够完全独立制作钟的每一个部件。他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John Harrison所做的航海钟。2005年,他成为AHCI协会候选人,两年后,正式成为会员。2012年,Robert Bray将Sinclair Harding公司搬迁到新址,厂房从原先的1,400平方英尺扩大到5,500平方英尺。时至今日,Sinclair Harding有15位雇员, 年产80件时钟,另外还为其他品牌制作130件左右时钟。Robert Bray使用3D的CAD设备全程控制时钟制作的方方面面,但是每一个零件仍然采用手工抛光。Sinclair Harding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具有芝麻链的时钟,现今几乎没有人再制作芝麻链时钟,号称最后一对制作芝麻链时钟的老夫妻因为退休,将公司卖给了Robert Bray。图中他的“Three Train Skeleton Clock”搭载了3个发条盒,每一个发条盒都是通过芝麻链为轮系提供恒定动力,搭载的直进式擒纵以及Invar摆轮在夹板下清晰可见。

Miki Eleta

国籍:波黑共和国/ 瑞士

1950年出生于波黑共和国Visegrad

2008年成为AHCI会员

www.eleta.ch

Miki Eleta依靠自学成为一名钟表匠。他制造了自己的擒纵机制,命名为Eleta Hemmung, 使原先2500克的总重量减到40克,时常被运用到他的一些座钟上。Continuum Mobile 和Luna(左下图)是Miki本人最喜欢的作品。2015年,他最新的作品Time Burner(右下图)震撼世人,Miki表示:“在19世纪的时候,内燃机彻底改变了世界,而我选择用Time Burner来赞美它。”这款作品采用铝制的活塞代替指针来显示时间,来回进出的活塞驱动着齿轮飞速旋转,从而指示秒数,虽然缺少传统意义上的分针,但佩戴这块表的人估计不会用它来看时间。活塞是由器械运动来驱动的,佩戴者为火花塞上发条后即可。Miki 每年只做两款作品,均是独具一格的,目前为止他已经制作了28个,其中七个还在他的工作坊里。此表是由Miki与Marc Jenni共同完成,Miki提出了用活塞显示时间的概念并且负责设计表壳;Marc负责设计拉杆与机轴以及所涉及的技术工程。Miki每年只做两款作品,均是独具一格的,目前为止他已经制作了28个产品,其中七个在他的工作里。

Nicolas Delaloye

国籍:瑞士

1970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

2009年成为AHCI会员

www.garde-temps.ch

出生在日内瓦的Nicolas Delaloye,对于机芯的制作标准自然也会受到日内瓦印记的影响, 他虽然只做了一款机芯——手动上弦的Cal.ND01s,但整体素质和规格相当出色,直径28mm、厚4.4mm,狼齿上弦,摆频18,000,宝玑游丝,22石,72小时动力储存,宽大的鹅颈微调,所有钢制零件以及螺丝沉孔均作镜面抛光和倒角打磨,黄金套筒与日内瓦条纹的装饰提升了机芯的整体质感。这枚机芯主要是用于其小三针男表,也有更豪华的机芯雕花版本。Nicolas也有复杂表款,他的万年历机芯就是以Cal.ND01s改制的,而手动计时表机芯则用Valjoux 71加以自己的修饰,两针女表用手动的Felsa 22。相比机芯,他的表盘表壳虽然制作也很考究但设计上没有太大的亮点,他最大的喜好或特色可能就是爱用贝母做表盘了、也包括了男表和计时表。

Christian Klings

国籍:德国

1957年出生于德国德累斯顿

2009年成为AHCI会员

www.christianklings.com

Christian Klings更像是一位捍卫传统工艺的匠人,他的绝大部分零件都是出自他的纯手工制作,他精于研究17、18世纪的钟表制作,善于自己研制并创造制表工具,打磨也极为精湛,产量甚少,值得更多收藏家们的关注。他的表无论壳型还是盘面设计都非常老派,因为常见甚至有点不太起眼,但他作品更多精彩的部分是在背面,他喜欢将古典的擒纵结构在自己的作品中还原,比如枢轴式擒纵(pivoted detent)。他的成名作(之前还做过一只很棒的陀飞轮)是一只动力储存长达1,000小时的原型表,发条盒直径有19mm(右中图),为了达到这个难以置信的数据,Christian对机芯(右上图)做了很多优化,比如用更密的12齿小齿轮来传动,用更小的摆轮减少动力损耗,用黄金套筒降低磨损,大幅减轻擒纵部件质量达60%,经过2,500个小时的设计与制作终于完工,但是它的误差依然很大达到25秒每天,而且第一天和第31天的动力输出差别巨大,又经过了500个小时的工作,Christian终于改良了它的不足,使之成为一件完善的作品。

而全新创作的CK1(下图),也很能体现他的创作天赋,将其对机械结构的理解与传统的美学、极致的打磨工艺相结合,在一整块喷砂处理的主夹板上,发条盒、擒纵系统及轮系通过特别设计的椎体夹板支架有序地串联,极致抛光的支架配以黄金套筒装饰,看着相当过瘾。官网定价4万美元(不含税),你会买单吗?

Aaron Becsei

国籍:匈牙利

1979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

2009年成为AHCI会员

www.bexei.hu

Aaron出生在一个钟表世家,他是家族第三代制表师,父亲同时还是一个钟表收藏大家, 他在布达佩斯完成制表学业后他还拿到了机械工程师的学位,但他的理想是要做刻有自己名字的表。他的第一件作品是一件世界最小的钟摆式小台钟Miniature Double Pendule Zappler(上图),横截面还没有一枚一欧元硬币大。而他的另一件作品Tourbillon No2 台钟(左下图),天文台陀飞轮加万年历与世界时的功能组合,充分展现了他在复杂机芯制作上的天赋。真正让他在制表圈子内打响名号的是Primus三轴陀飞轮(下图),积家的Gyrotourbillon球体陀飞轮是双轴的,立体陀飞轮开山之作FRANCK MULLER的Revolution 3虽是三轴,但是却用滚珠轴承,而Aaron的Primus却很传统地全部用红宝石做轴承,要说区别,简单一句话就是用红宝石来构建陀飞轮框架难度更大,整个结构包括外框金制齿轮在内仅仅重1.5g,复杂表拼到最后就要看看谁的活儿细了。

Aaron现在依然是一个人在做表,自己设计制作几乎所有零部件,同时他也酷爱Empire-style(19世纪早期第一法兰西帝国时期的浪漫主义装饰)的雕花饰纹,他给自己的每件作品都穿上好比纹身一样的花衣,这也成为他的个人标志。当然他只负责设计纹样,然后交给一位匈牙利的雕刻师来进行手工雕饰。他的订单都是来自于个人定制,他自己通过邮件和客户联系,然后双方沟通确定好设计方案后,他就开始工作了, 当表做完后他会亲自将表送到客户的手中。他一年差不多可以做5-8只表,但是随着订单的增多,他现在也开始寻找制表师可以帮他一起做表完成订单,这样既可以缩短客户等候的时间,同时他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作新的东西了。

Konstantin Chaykin

国籍:俄罗斯

1975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

2010年成为AHCI会员

www.konstantin-chaykin.com

Konstantin Chaykin是一位奇人,1995年20岁的他从一所电讯学院的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原本计划着进入电信行业发展,但命运却另有安排。Konstantin被强制加入俄罗斯陆军服役了两年,彻底错过电信行业,又在2000年因偶然的机缘经营起一家小规模的钟表店。自此,他接触到钟表的神秘小宇宙,并很快全身心扑入其中,无法自拔。

不过在21世纪早期,俄罗斯的制表业正处在谷底,踌躇满志的青年制表爱好者根本找不到一所制表学校。Konstantin决心自学,他在圣彼得堡及其它城市搜罗大量制表书籍、资料和手册,自己钻研和学习机械原理;同时也要学习机械学、物理、化学、金属制造等大量与制表相关的知识。2003年,他完成了一座陀飞轮座钟,是在阅读书籍及网络资料后凭自身理解,然后自己画草图、自己完成制作。随之,他又继续制作多款搭载经典机芯或复杂机芯的手表及座钟,一次一次的实践令Konstantin的技术与日俱增。很快一些制表公司找他合作,让他负责复杂零件与机芯的生产及制作。Konstantin自此小有名声,逐步接到订单制作一些独特的复杂时计,所以顺理成章的,他开起了自己的工作室。

2005年至2008年间,是Konstantin一段承上启下的时期,他基于自身所学,研发了东正教历、穆斯林伊斯兰历及飘浮指针等三项技术,也为后来加入AHCI打下基础。Konstantin于2008年成为AHCI候选会员,而在2010年凭借Resurrection座钟(右上图)晋升为正式会员。这款座钟正是基于他在2005年研发的东正教历技术,座钟不仅可以测算东正教历,还提供万年历、月相、动力储存显示、年份显示、陀飞轮及一个星空图。Lunokhod(下右图)是他的另一款代表作,2011年推出,表盘中央是一个乌兹钢打造的直径12mm的圆球,它不仅模拟月球的表面,也是一个精确指示月相盈亏的三维旋转模型。2013年的一款Cinema(下左图)也很有创意,设计成一部老式照相机,6时位置则是小型的荧幕,摁下左侧的按钮,荧幕中的马便会跑起来。作品的灵感在于诠释电影发明的渊源。

Konstantin如今成立了一个小工坊,只生产手工打造的手表,年产量15到20只;水晶玻璃、人造宝石、游丝及发条等部件会从外面买来,有时候也会购买擒纵部件,其它都是自己生产的。

Marc Jenni

国籍:瑞士

1977年出生于瑞士苏黎士

2012年成为AHCI会员

www.marcjenni.com

第一次见到Marc Jenni是在2011 Baselworld上,年轻与善于言谈是对他的第一印象, 这两点在AHCI的成员中算是稀有的。Marc拥有深厚的家学渊源,据18世纪留下的文献记载,他的先辈中出过著名的制表师Johann Jakob Jenny,他父亲则是从他小时候起便经营着一家表行。Marc承认自己从未考虑过投身其它行业,不过他想走自己的制表路。1993年,年仅16岁的Marc成为苏黎世著名制表大师Paul Gerber的第四位学徒(Paul至今只收了七位学生)。四年的学徒生涯,Marc接受瑞士正统的制表师培训, 从徒手造制表工具到修复古董座钟和怀表直至最后制作复杂的机械装置,同时也在Solothurn的一所制表学校学习制表理论知识。

拿到瑞士联邦的制表师资格证书后,Marc加入TIFFANY&CO.(蒂芙尼),供职于钟表技术部瑞士分部长达十年。这段经历不仅令Marc的制表才能得到锤炼,也让他在大公司流程、沟通协调及市场服务等方面长进良多,也难怪他如今负责AHCI的公关事务如此得心应手。2008年,Marc正式创立自己的独立制表品牌,两年后他成为AHCI候选会员,并推出第一款作品Prologue(上左图)。手表没有传统的表把,而是通过表壳外圈的橡胶环进行上弦及调校,由表壳4时位按钮选择要上弦、要调时间或是要调日历, 就像汽车挂档一样,档位显示则位于表盘右侧的三角形徽章之中。根据其结构图(左下图)所示,外圈的橡胶环R在表壳内部设置了一圈轮齿,旋转橡胶环驱动里面的轮齿就会带动一个小齿轮P,小齿轮又通过一个转轴延伸到发条盒及传动系部件。当你把选档按钮S下按40°时,按钮在表壳内连接的齿轮会带动设置杆令其能够联动到负责上弦W、日历调校D或时间调校T等齿轮上;同时,选档显示指针H也会跳到相应的显示位置。基于这个无表把设计,Marc推出了从Johann的作品中汲取灵感的JJJ表款,采用七大行星符号表示一周七天;也推出过运动感十足的Prologue WDT(上右图),展示出Marc作为年轻人对时尚感的关注与追求。

Marc也提到如今的经营状况,手表产量在一年20只到40只,采用瑞士的高素质机芯作基础,自己再加以技术创新。现在他有一个搭档主要帮助他管理生意,制表方面还是由他一人负责。

John McGonigle

国籍:爱尔兰

1968年出生于爱尔兰Athlone

2013年成为AHCI会员

www.mcgonigle.ie

我第一次认识John是在2013年的Baselworld,那时我正在帮Marco Lang拍手表, 腼腆实诚的John拿着自己的表走过来说想要我也帮他的表也拍一下公关照,虽然那时我还压根不认识他,但我自然是答应了,回国后还让同事把图修饰一番再发给他, 而现在看到他漂亮的公关照也能感觉到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了。和很多其他独立制表师一样,John的履历也是逐级递进,在都柏林完成初级的制表课程后他开始在爱尔兰和英国修复钟表的工作,后来来到了著名的纳沙泰尔国际制表学校完成了WOSTEP 课程。其后他在AUDEMARS PIGUET(爱彼)工作了五年,这段工作经历让他获得了大量的传统高级制表方面的经验和技术。1997年他开始为Christophe Claret工作, 参与研发诸多大复杂机芯,个人技术也日臻成熟。1999年,他回到故乡Athlone建立自己的工作室,依然和瑞士的诸多品牌保持合作关系。2007年,他与其同为制表师的弟弟Stephen联合创办了独立制表师品牌McGonigle。

到目前为止,兄弟二人是工作室内仅有的两名制表师,他们尽可能靠自己双手来完成每件作品。除了部分擒纵部件、红宝石及游丝需要外购,一些自己设计的夹板需要借助供应商的CNC数控机床制作外,绝大多数零部件均由他们手工制作,所有零件的最终修饰也是由兄弟两人全手工完成。John的妹妹Frances是一个艺术家,将传统的凯尔特文化符号融入到兄弟二人的设计中,比如凯尔特语风格的文字,夹板的装饰花纹,造型特别的陀飞轮夹板等。他们的第一款作品是只陀飞轮表(右上图),壳型略成椭圆,机芯的基础设计以及很多零部件都是来自于Christophe Claret,他们对擒纵结构做了减重处理,重新调整摆轮质量和宝玑游丝长度,以获得更好的效率与精度。很快他们就推出了第二款陀飞轮Tuscar(下图为新款Tuscar Bánú),这一次他们全新制作了自产手动机芯McG01,采用双发条盒有90小时动力,摆频18,000,31石及12.8mm的大摆轮,依然德国银夹板。未来他们希望可以将年产量提高到30只,制表团队能扩充人手,但和客户的交流依然是一对一的专业定制服务。由于兄弟二人都有丰富的制作大复杂表的经验,他们的未来作品值得期待。

Masahiro Kikuno

菊野昌宏

国籍:日本

1983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

2013年成为AHCI会员

www.masahirokikuno.jp

相比于浅岗肇的自学成才,菊野昌宏(Masahiro Kikuno)则算得上科班出身了,而且少年有成。他2008年毕业于日本HIKO Mizuno珠宝设计学院的WOSTEP制表课程,毕业后还留校做了老师,2011年他以一款东方时计文化为主题的“和时计(Wadokei)”表(上方大图)亮相巴塞尔,顺利成为候选会员。在日本江户时代的钟叫“和时计”,因为夏天白天长夜晚短、而冬天相反,所以时间反映在钟的刻度上也呈现出刻度的疏密不一,不是西方人的等分时间。菊野昌宏将这个古老的时计小型化后在手表上还原,表盘有两套指针:金针显示正常走时、蓝针显示与日出日落相结合的“和时计”时间,12个地支刻度块可以随着季节变换调整疏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维基百科有详细介绍日本钟。这一非常有历史参考价值的时计作品自然会引起瑞士同行的关注,不过菊野昌宏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经过四年的改良于今年推出了其改进版本Wadokei Revision (上方小图),得益于刻度滑块及滑动机制的缩小使得手表的体积大幅缩小,宽度从44mm减为34mm,其次他可以根据佩戴者所处纬度(南北纬51.3度之内)的不同来更换凸轮从而可以更加精确地显示白日黑夜的长度,背面也有当前的季节显示以供调整参照。一开始菊野先生还是很认定计算机和机器可以做出任何想要的零部件,但是当他看到古代的那些日本钟均是工匠通过人手打造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了并且坚定了坚持手工制作零件的意义。

今年在AHCI展台第一次遇到菊野昌宏,他正在接受日本电视台的采访,穿着也极为正式考究,这和老一辈的那些传统独立制表大叔爷爷们有很强的反差。浏览他的网站,你也会感受到新一代的制表师也非常善于做自我营销,产品照片也拍的很棒,他们的作品也逐渐开始迎合市场。我看他基本上一年一款新表,早期有陀飞轮和万年历陀飞轮,现在用日本传统的木目金来制作花式表盘,当然这是用来给客户定制的, 同时还在做一只活动人偶折纸鹤(左下图),虽然几近完工,但是依然还有很多细节亟待改善,不过已经可以看到样子了。更有趣的是,网站上说因为订单很多,有些表款需要通过抽签的方式才能决定你是否可以得到,真有这么抢手吗?

Valerii Danevych

国籍:乌克兰

1968年出生于乌克兰Kiev

2014年成为AHCI会员

www.danevych.com

Marco Lang前几年担任AHCI副主席时说过:“与大工业生产不同,大部分独立制表师做表是为了取悦自己,而不是销售。”这句话用来形容Valerii Danevych,再合适不过。第一次在橱窗看到Valerii的作品,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从表壳到机芯的每一个零件全部都采用木雕制作,这对AHCI的其它成员来说都是大吃一惊的事儿。对着他的橱窗,木质的手表、怀表及一些书写工具,这些原本属于金属的精密,却由朴拙的木质表现出来,你不能不说这是一次艺术与技术的较量。

Valerii做如此神作必有他的独特渊源,其实他的家族一直就从事木制品行业,他从小耳濡目染对木头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小时候还在上学期间就制作了一个长3cm的微型吉他。长大后接手家族生意,但一些常规的木制品完全不能激起他的热情,他想制作更复杂、更精致的木雕。因此,自2005年起,Valerii开始尝试使用各种木材制作手表,虽没有钟表背景,但依靠坚持不懈和心灵手巧,终于在2012年制作出第一款木制手表。来看看两款作品,这款怀表(下图与右上图)的机芯和表壳总重量仅为四克, 就像一个木雕,拿在手里还是难以想象它正在一秒一秒地走动。Valerii必须选用不同特性的木材来制作不同的部件,镂空机芯由鹅耳枥、苹果树、桦木以及竹子制成,不用任何螺丝固定,直接装入苹果木制成的表壳内。镂空前盖嵌入一个珍珠片,是整枚手表中三个非木制零件之一,另两个则是两枚金属弹簧;上弦时需要用特制的钥匙从底盖处进行。逆跳陀飞轮表(上图)是Valerii目前最复杂的作品,拥有双逆跳显示及陀飞轮装置,太不可思议。整表采用八种不同类型的木材,总共188个零件(机芯占154个),其中含有四个金属部件和两个蓝宝石水晶是非木制。木制零件最大不超过直径0.9mm,由克里米亚黄杨木制成的小齿轮直径仅0.12mm。

马旭曙

Ma Xushu

国籍:中国

1959年出生于中国云南

2015年成为AHCI会员

2015 Baselworld结束后,马旭曙跟往年一样参加了AHCI的年会,但这次聚会的意义对他来说与过去两年略不同,已经第三年参加Baselworld的他将要进入最后的评定审核。最终AHCI全票通过,马旭曙成为了AHCI正式会员,也是第二位中国籍独立制表师。马旭曙像AHCI的大部分会员一样,把制表当作由心而发的爱好,但为此爱好投入的却是所有。他的时间和人生都在他的作品里,所以我想以他独立制作的手表来讲他的故事。

从那块“No.1昆明”陀飞轮表说起。马旭曙是云南人,年轻时在昆明郊区的矿山工作。19岁那年,他有一次在修表师那里看到一只被拆开的手表,瞬间被这精密的小宇宙所击中,但无奈表太贵,碰都没碰上那块手表。但从那以后,1955年秦昭元写的《修表技术》成为他随身的必备读物,有时间就会看,同时逮到机会就给街坊邻里和亲朋好友义务修表,只为拆开表看看,只为实践一下书上看来的知识。就这样,经过1980年代的自学,马旭曙修表的技术已经出类拔萃。

1992年,他偶然在手表杂志上看到AHCI的中国制表师矫大羽讲陀飞轮的文章,这一看就“走火入魔”了,他自己回忆道:“我满脑子都是对陀飞轮的赞叹,怎么会有这么厉害的人,别说陀飞轮,我如果能做出一块表来,就没有白活”。从此,他除了白天在测量车间上班,其余所有时间都用来琢磨陀飞轮。2002年,BLANCPAIN(宝珀)到昆明巡展,几十万一只的表,“买不起,只是远远地看了好几眼”。不过此后他下决心要挑战陀飞轮了,拿收集的图片反复研究;同时,他买来一台显微镜改装成铣床,就开始着手制作陀飞轮了。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 摆轮的一次规律摆动可把他高兴坏了,没过多久,自产陀飞轮初步研制成功。不过,第一块陀飞轮表误差达五分钟,“那根本不能算表”,第二块误差缩小到20秒,马旭曙在表盘上刻上了“No.1昆明”(上图左上)。马旭署的第一款陀飞轮表就这样在2005年诞生了。为了鉴定自己制作的手表究竟是不是陀飞轮,马旭曙联系了北京表厂的“中国陀飞轮之父”许耀南,他大受震撼,当即决定,建议厂长高薪聘请马师傅进厂,担任工程师负责开发和研制新表。

第二块要讲的表是“北京星空”。故事起源是这样的,2008年马旭曙正式进入北京表厂,似乎自己的制表生涯走上了正轨。马旭曙在北京表厂的第一个任务是设计一款高档陀飞轮表,四个月后设计完成。一年后, 中国首只双轴立体陀飞轮表“太极”诞生,陀飞轮的体积硕大(和旁边的时、分盘大小差不多),这么大的球体又做了镂空设计,非常震撼。做完“太极”,马旭曙灵感更加勃发,想到老式理发店前的那种旋转滚筒,就打算做一个“柱状”的陀飞轮表——把机芯立起来形成圆柱结构,读数用横杆,陀飞轮在平行和垂直两个平面走动。但北京表厂觉得柱状手表实在太特别,只能走定制路线,国内不会有市场。

马旭曙一直都强调自己很感谢北京表厂,没有北京表厂就不会有现在所获得的进步,在这里也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但是他的心中就是住着独立制表的魂,“我就是要做自己喜欢的设计,这里不能做,我只能自己去做”。马旭曙平静地辞了职,在北京十三陵租了个农家院,把所有的积蓄花在工作室上,走上独立制表人的路。三年的时间,马旭曙做出了“柱状立体陀飞轮”, 材料还是白铜的,因为没钱用纯金。另外,他还做了一款“北京星空”(左页上图右列),做得很有创意,时、分两根针只用一根可伸缩的针取代,直接读出几点几分;表底则是北京的星空图和指南针。去过一次马旭曙在十三陵的工作室,时值严冬,房内竟没有暖气,零下十多度,他说不想生炉子,多穿一点就好。看到他在工作室靠跺脚和搓手取暖,鼻子不免酸起来。“北京星空”背后的那片星空和那个指南针,就好比是马旭曙心中的独立制表人理想和方向,但前方的路崎岖而艰险,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内心。

第三块要讲的表是“柱状立位陀飞轮”(上图左列),这就是马旭曙进入AHCI的那块敲门砖。2012年在美兰湖别墅的制表活动上,马旭曙带着“柱状立位陀飞轮”和“北京星空”来到现场,AHCI的八位制表师跟他热络地交流,也都为两款作品的创意所惊讶,尤其是前者实在太天马行空了,制作也符合机械原理。后来我知道这次见面相当于一次面试,马旭曙的作品受到认可,获得了AHCI候选会员资格,下一站就是前往2013 Baselworld。次年表展,这款陀飞轮改成扁平状的设计(上图右列),看起来更酷一些;而且功能增加了月相显示,上弦采用摇柄式,动力储存增加到六天,很强大了。三年时间一晃而过,但对马旭曙,每年都要制作一款新表,自主制作所有零件,表款又都是异常复杂,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坚持走下去,所承受的物质和心理上的压力均超出常人想象。

第五块是2015 Baselworld上的新作,一款八天动力储存的手表(左页上图左下),加载了一个恒定动力装置。马旭曙说:“因为国产手表用的发条,多数都是动力输出不够均衡,长时间走时就会不够精准。”这块作品目前还在改进中,恒定动力装置显现了一定效果,走完七天动力的精准度有明显提高,不过仍有提升空间。不过目前国产发条的选择很有限,所以马旭曙还需要自己做更多努力。从某种角度讲,这款作品也在表达对于中国制表的寄语与希冀。如今AHCI正式会员的理想完成,马旭曙倒是显得更理性,这一方面人经过三年的磨砺必定变得成熟,更重要的,通过与AHCI制表师的交流与学习,他也更客观地看到差距所在,瑞士和德国制表有家族传承与家庭作坊,也有传统的制表课程与古老工具。但中国并没有独立制表师的土壤,马旭曙要走的路还很长。

Hajime Asaoka

浅岗肇

国籍:日本

196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

2015年成为AHCI会员

www.hajimedesign.com

他职业是一名产品设计师,没有受过任何制表培训课程,而且他人还在日本,周围也没有什么制表环境的熏陶,他喜欢研究George Daniels的著作,然后看着YouTube的制表视频,就开始自己做手表了,他通过各种方式来自己制作零件,有些制作工具甚至是来自于eBay,而他的首款作品居然是只陀飞轮(上图左上)。High-end(高级), Independent(独立)和Self-taught(自学)是西方媒体对他常用的三个词,他的作品即便以专业眼光来看都足以在瑞士传统的制表圈内引起不小的震动,毕竟他来自于东方, 他就是浅岗肇(Hajime Asaoka),今年他也正式成为AHCI的会员。

浅岗肇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一些ArtDeco时期的装饰设计元素,可能是由于和他主修一样的工业设计课程,我对他的设计风格有莫名的好感。而真正奠定其独立制表人的专业地位的作品是小三针Tsunami 16(上图左下),现代严谨的设计风格做工同样细致考究,更吸引人的就是它巨大的钛制摆轮(上图右下),直径达16mm(摆频18,000),装在直径37mm的表壳内,相当饱满且引人入胜,四臂摆轮的砝码微调设计与百达翡丽类似,金色的八爪鱼齿轮甚至有表王5016的神韵。其后,他又创作了一款陀飞轮Project T Tourbillon(上图右上及左下图),全部零件都在日本制作,包括最关键的无卡度游丝。最大的困难是在于如何找到合适的工具制作做如此之多符合高精度要求的零部件,浅岗肇选择与日本两家公司合作而最终得以实现。整款表有很强的工业感却又独树一帜,钛制陀飞轮占据着表盘最显眼的位置,机芯夹板的处理极有水准,并采用传统的狼齿上弦。最大革新是浅岗肇大量采用了滚珠轴承代替传统的红宝石,最明显的就是陀飞轮夹板支架右侧的那颗,视觉感受更显独特。他的作品为AHCI协会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同时也让西方人了解到了东方的制表文化与实力。候选会员

Eva Leube

国籍:德国

1972年出生于德国柏林

2011年成为AHCI候选会员

www.evaleube.com

Eva Leube是现在AHCI内唯一的一位女性制表师会员,非常难得。在成为一名独立制表师之前,她的履历极为丰富且有说服力。在她23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德国拿到了Master Watchmaker文凭,随后他在瑞士卢塞恩的一家表厂工作过一段时期,并且在南非开普敦的一家维修中心工作,同时她在日内瓦完成了ROLEX(劳力士)的相关课程,并前往ROLEX(劳力士)澳大利亚维修部工作。接着又返回瑞士效力ULYSSE NARDIN(雅典)表厂,学无止境的她接着又师从Thomas Prescher两年,主攻制作大师的复杂表款比如多轴浮动陀飞轮。经过13年的学习和工作历练,Eva决定重回悉尼,开始自己的独立制表师生涯。经过四年的研发,在2011年的巴塞尔她发布了自己的心血之作Ari。弯曲的机芯在古董表中并不鲜见,但是在当代就没什么品牌做了,因为机芯要全新开发,通用性也很差。Eva做Ari的初衷是想要一只可以贴合手腕佩戴舒适的女表,像手镯一样贴合,同时可以展现机芯的美。在这枚拱形机芯上, 擒纵、小秒针、时分盘与发条盒依序排列在长条形切割的夹板上,别致优雅的机芯也是表盘,也可以从镂空的表壳两侧欣赏,表壳与机芯夹板装饰由雕刻大师John W.Thompson操刀,看到它谁都想戴上手试试呢。这枚Ari也奠定了Eva的风格,对于其下一件作品更是期待。表壳尺寸52.44×21.6×8.45mm,手动机芯,18石,摆频18,000,209个零件,40小时动力储存。

Raúl Pagès

国籍:西班牙

1983年出生于瑞士Boudevilliers

2013年成为AHCI候选会员

www.pages-automates.com

“从来齿轮和发条都不是机械表的专利,用来造武器又得,造其他量度工具都得,而且还可以用来造玩具。我们小时候玩的上弦机械人啦上弦车仔啦,都是靠齿轮和发条来操作。今次这台都是上弦机械人和车仔,分别是这一台海龟,用白金来造,四只手脚还有钻石,双眼是蓝宝石,龟壳是珐琅彩,靠轮子来走动,四脚爬上爬下是装模作样而已。造的人叫Raúl Pagès,以前帮Parmigiani复修古董作品。

造了几年,只此一台,这台上弦龟仔索价接近五百万。”这是佘宗明之前对Raúl Pagès所作海龟的精彩点评。他是这个领域极为特别的天才制表师,从小就在瑞士制表业的摇篮侏罗山谷长大,随后在Le Locle的CIFOM技术学校念制表,主修钟表结构与修复高级复杂钟表课程, 2006年开始他就成为PARMIGIANI(帕玛强尼)的一名制表师,使他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复杂古董钟表及活动人偶。在做了六年的修复古董钟的工作后,他开始转向制作活动人偶,并开始修复一些Fabergé彩蛋(里面会有各式可活动的动物如天鹅孔雀),当然也有活动人偶传统项目如老鼠、毛毛虫、青蛙等等。而他的第一件作品也开始酝酿, 当然既不是钟也不是表,而是一只可以动的海龟,他将这项源自17世纪的绝活精彩重生,看到这样的作品只能恭敬地说一句:后生可畏。

Ludovic Ballouard

国籍:瑞士

1971年出生于法国Saint Brieuc

2014年成为AHCI候选会员

www.ballouard.com

Ludovic虽然2014年才成为AHCI的候选会员,但在圈内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独立制表师了。他曾在法国雷恩念过制表学校,但是毕业后却在飞机控制仪表盘领域做了六年的技术人员,随后他为了自己的制表梦想来到了日内瓦。先在FRANCK MULLER (法穆兰)工作了三年,随后的七年他在F.P.JOURNE度过,这十年的工作经验让他迅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制表师,在F.P.JOURNE的最后三年他负责装配及调试复杂的三问自鸣表Sonnerie Souveraine。2009年5月,他决定成立自己的品牌,同年12月推出首款作品Upside Down(下图左列),每个小时数字都是一个可以转动的圆盘, 盘面上你唯一可以正确读取的数字才是当前的小时并用圆点标示,其他11个小时都是颠倒的,这耳目一新的时间读取方式不禁让人竖起大拇指。

2012年,在前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推出Half Time(下图右列),风格依旧,十二个罗马小时刻度被分离成内外两个碟片,外圈逆时针、内圈顺时针同时运行,只有在12时位扇形框中可以严丝合缝交汇的数字才是当前正确的小时,而在其他位置则是错乱无序不能够读时的,下方的扇形环是逆跳显示的分针。次年,他与HARRY WINSTON(海瑞温斯顿)合作推出Opus XIII(右上图),真正的将其本人和独特的创意作品推向了世界,如今在高手如林的独立制表人圈内,他已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Andreas Fritsch

国籍:德国

1968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

2014年成为AHCI候选会员

www.fritschwerk.de

"My biggest passion is clocks - they are a piece of artwork in the room."——Andreas Fritsch。他1968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从他12岁那年看到父亲修复一只布谷鸟钟开始,他就迷上了这门古老的时间艺术,立志成为一名clockmaker(钟匠)。在获得Master Craftsman文凭后,他于1990年来到瑞士拉绍德封的International Clock Museum,在那里他学习如何修复古董钟。2000年开始,他在慕尼黑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专职修复各种古董钟,让他们重换光彩。多年的修复经验,以及对钟和艺术的领悟让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Le Cercle”钟。2014年,Fritsch成为AHCI的候选人。Le Cercle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新,显示方式也是自古有之,但是Fritsch却用非常现代的手法将其演绎得别具一格。他将机芯水平放置,错落有序的层次结构在水晶玻璃里展现得极为通透,机芯驱动顶部的两个时分刻度盘转动来读取时间,上弦钥匙隐藏在顶部。此钟可每半小时报时一次,有一个小锤定时敲击一个悬挂的空心铜棒。座钟直径148mm、高288mm,有14天动力储存,其零件都是在慕尼黑的工作坊内用传统方式制作并用手工修饰,擒纵部分还有精致的手工雕花。同时它还配有一个长棍型黑色底座,可以将台钟变成立式座钟。用传统的方式和工艺做出了一台现代风格的座钟,这就是Fritsch在做钟方面的造诣。


0条回复

返回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公司简介|隐私政策|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名表通 | www.watchlead.com ( 粤ICP备14096658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364

GMT+8, 2024-11-20 13:43 , Processed in 2.02685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8-2015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