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OHSEAL 于 2015-8-9 08:09 编辑
前日一枚万国葡计3714到我这里,一位行家发来的.
说是另一位高人师傅看过,认为表有问题,并说明问题种种.
表我看了,外观没任何问题,于是应委托人要求,开盖检视,也非常妥当.
那么这位师傅认为有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一,后盖刻字与他手里的略有不同;
其二,机芯打磨也有不同.
所以,断定为假仿.
长期以来,
多数钟表鉴定人员,也包括我们论坛里的不少朋友,不曾注意过一个原则性问题:
鉴定表应该找共性,还是找个性?
答案一定是找共性.
论坛里真伪比较的文字不少,
大家说,这个表盘字与那个怎么不同,这个机芯打磨与那个如何不一样,这个后盖刻字与那个为啥有差别.
确实,刻字不同,面印刷不同,打磨差别,或许能成为鉴定的因素之一.
但,
决不是主要的.
在鉴定过程中,个性不是主要的.
找到共性才重要.
有点规模的表厂,
盘,针,壳,带往往有代工厂,而代工厂又不止一间.
每间工厂的刻字,印刷版本多有不同.
其间,只有标准要求,没有规范式样.
即使同一间厂的产品也会有批次差异,
比如印刷颜料调色,比如凿刻工具损耗,比如师傅精神状况的一点点变化,等等.
不能因为那一点点细节差别结论为假.
况且,
世界那么大,
我们没见过的表多得很,
没见过的实物又如何找差异?
共性是标准.
每一个厂家的产品细节或有不同,但产品要求是统一的.
如必须用什么样的微调装置,什么样的避震形式,生耳的结构及硬度要求.
机芯刻字的具体位置,打磨方式.
指针是否倒角,要达到什么样的光洁度.
只有找到了共性,才能准确而简单的判断真伪.
即使我们没有见过,琢磨过的款式,
能够了解该品牌的基本生产要求,
鉴定表便没有什么难度.
只是,
找共性却也不轻松.
第一个要素是见多识广,接触够多;
第二得具备优秀的观察能力;
第三,要有研究精神.
这样几点加起来,
就不那么不简单了.
末了概括一句老话,
BBS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所,
即便没机会大量接触实物手表,能够在别人总结中找共性,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