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5研发资料:
转网络文摘(注:比较完整全面,几年前的资料,出处未查到)
——记中国第一只自行设计制造的手表“东风表”
1966年9月,由天津手表厂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的新型机械手表研制成功,它是“五一表”的升级产品,定名为“东风”牌。这是企业科技和生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同时期,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文革”运动,各行各业都受到强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工作并没有停止,而“东风”表还增加了新的品种,后期更以“海鸥”的商标进入国际市场,也正因为“海鸥表”的声名鹊起,1987年“东风表”被取代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不容置疑的是,“东风”表的问世带来了国内手表业的高速发展。国家钟表协会为规范技术,组织当时的全国制表专家,研究生产统一机芯的问题,专家们把讨论意见上报给国务院,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给予答复:“东风表要保留……”。 1969年9月至1971年9月,科研人员在ST5基础上增加其他装置,先后研制出ST5B、ST5D等型号,增加了日历、自动功能,使“东风”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高,当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将一只成品表从四楼顶上扔下,自由落地后手表依然正常运行。可靠的质量,使“东风表”逐渐演绎为当时结婚“三大件”必备商品之一。 东风表研制花絮 “五一”表投产后,1965年,时任天津手表厂厂长杨可能又大胆提出“自行研究设计试制新产品”的设想,因为他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市场。一直以来国际上有一项规定,即仿制他国的产品是不允许出口的。当时,津、沪两地的国产手表均属仿制,要想走出国门就必须研制新产品。 8月份,杨可能厂长亲自挂帅组成了由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三结合的新产品研制开发试制小组,试制工作由六十年代初期天津大学计时专业首批毕业分配进厂的技术员王亚舟主持(王亚舟后为天津手表厂厂长)。 在设计过程中,试制小组成员翻阅了大量国外手表资料,先后解剖了一百多只国外样机(表),并到国内各大表厂、手表专业商店、商场手表柜台进行了数十次技术调查。最后,集中各种名牌手表的长处,在平面布局上,采用大条盒、大摆轮结构,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东风”牌手表。为保证产品设计性能的最佳效果,试制组还制造了机心零件的模型放大样——为使模型制作精确,达到仿真程度,技术人员在当时计算条件还很落后的情况下,把参数放大100倍画在图纸上进行实际测量,小数点后面5~6位数的计算要靠笔算,靠查八位数学用表进行开方,最后用手工锉制模型。而后,他们还带着自制的模型兵分两路到东北、江南等有关单位征求意见。 正当新产品图纸设计和样机试制进入紧张阶段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1966年8月,新表试制小组正常工作秩序被一意外事件打乱——当时看到厂内一些人动用贵重金属原料制作语录牌,试制小组几名技术人员和工人看着心痛,随即贴出一张大字报批评这一作法,于是“反对最高指示”、“仇视文化大革命”、“{要和谐}透顶”的棍棒向他们打来。当天晚上,试制组人员王亚舟、张兆理、王久保就被戴上高帽、拉上批斗台,随后又被抄家、关牛棚。时任厂长杨可能冒着自己被斗的风险,召集试制组人员开会,劝导他们丢掉个人委屈,继续抓紧时间设计试制新产品。领导的关心、嘱托,使刚刚挨完批斗的几人热泪盈眶,会后他们默默地回到试制组,洗洗脸、揉一揉被扭酸的胳膊,又开始紧张的测算、绘图。 1966年底,图纸完成、样机装出来,也投入力量小批量试制,转年即大批量生产。 1969年国庆节,“东风”表正式定型投产; 1970年,“五一”、“东风”产品交替,全厂生产转向; 1971年, 创制出“东风”日历手表。 “东风”——这个多少带有政治色彩的名称,虽然有特定历史环境的因素,但也是我国手表工人敢于向世界手表市场挑战的雄心壮志真实写照。 研制者的故事 张理基最早是华威钟表厂的工人,心灵手巧爱琢磨,车钳铣刨都能上手,解放后不足30岁年纪就已经是八级工,钳工水平尤其高;作为成立手表厂筹备处时第一批被调进来的工人,前苏联专家帮助搞机芯加厚的“五一表”工装和工艺时,他就在检验岗位上负责工装质量检验并在保证计量器具量值统一工作的计量室工作…… 那时没有工业设计专业,也没有电脑,更没有CAD绘图软件可以预知各个零件配合的效果,因此全凭手绘设计出来的图纸先要做成放大模型进行验证,需要依仗工人的高超技术把图纸变成能动的产品。在试制小组怎样制造放大的模型——放大的零件不是小板车能加工的,张师傅当过车工,操作过铣床,更多时候是用锉刀锉制放大的模型零件。到制作真实的样机时,他负责制造各种簧片等成形零件;曲曲弯弯的压簧片、拐子簧、棘爪等零件按照苏联的制造工艺是要先做若干模具,通过冲床压制。然而当时试制组只要20套零件(只装10只样品表),如果按正规程序先制造模具,单位成本很难想象,而且短时间也无法完成! 张理基师傅为这20套零件能短时间制造出来动起了脑筋,他要来了一大一小的两套模座架,将全部需要成形的冲压件模具集中在这两套模座架中,只换冲压模具就加工出来了,他将零件图让技术人员画出放大20倍到50倍不等的放大图,利用投影仪将冲头放大比对,楞是靠用手工锉抠出来各种外形冲模头,又用喷灯对冲模头进行热处理,制成简易模具把零件冲出来,为此张师傅说“因为就要20个零件,我做的模具保质量不保寿命”。那些传动零件是由王文藻师傅完成的,他是由钟表店合过来的配件修理师傅,身怀绝技且精通装表技能,他回忆说“我们的新表只用了6个月,抢在了上海新表问世之前,上海人不相信,但到天津看到了我们制造的模具时,他们信服了”。 新表样机制造出来以后投产要经小批量和批量生产,需要标注图纸加工公差。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学过如何确定公差,但能否加工出来心里并没底,于是张理基师傅又成为“高参”,之后又被请进东风日历表和自动表的研制小组。 试制自动手表轴承的过程也是张理基师傅比较难忘的经历——干过机床维修的他见过大大小小的轴承,可就没见过这么小的轴承,滚珠怎样造?憋了好多日子,后来张师傅突然想到原珠笔的笔尖不也是个小球球吗,灵机一动就到原珠笔厂去求援,现场选定滚珠的大小然后用千分尺一个个筛选。加工轴承环,尤其是外环的加工,由于内槽的尺寸当时无法测量,怎样保证加工制作的质量,又把他给难住了,好在他做过计量,使用光学对刀镜头然后在车床进给刀架上安上千分表做进给量的显示,最终在小车上把尺寸完全一致的零件加工出来了。 正是许许多多的像张理基师傅一样的精心、敬业者,奠定了当下“中国最大型机械手表生产基地”的基础。从这些故事里,能看到工人对事业的忠诚以及不畏艰难的拼搏进取精神。 相关链接: 当初一般国产机械手表的型号皆由四个字母组成。如ST5B,型号的第一个字母S是手表的代号(SHOU BIAO的第一个字母),型号的第二个字母T是手表生产厂的代号(TIANJIN的第一个字母),型号的第三个字是产品的序号(生产的第5个品种);型号的第四个字母一般是该手表性能的代号。A代表防震,B代表防震日历,C代表防震自动,D代表防震日历自动。ST5B表示是天津手表厂生产的(东风牌)防震日历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