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制表师或者表厂想要制作一些特殊的作品时, 这通常意味着新作品将会在传统的制作工艺,设计与材料的基础上被赋予从所未见的改良——这包括了校正方式和工艺,也许还有新的摆轮游丝系统. 即便是最简单的基本功能表,也可以因为厂家/作坊或者制表师的一个决定而变得不平凡, 而这种决定的最佳范例就是专门为天文台竞赛而制作的特级基本功能表款.
瑞士最早在1866年开始了天文台竞赛(日内瓦在1873年开始这一项传统),这一项传统直到1973年的石英风暴席卷世界后才彻底废弃. 跟现在我们看到的那种以官方单位(譬如现在的 C.O.S.C.)每年为为数百万计的通过测试的时计发放认证不同, 彼时的天文台竞赛通常只有数十只机心参赛, 而且拔得头筹的前十名通常是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 江斯丹顿(Vacheron & Constantin)和欧米茄(Omega) (在后来的日子里, 多了个劳力士). 这样的竞赛通常要对参赛机心进行六个星期的测试,因为一块机心需要最起码六个星期的时间才足以验出有哪些地方不及格(最明显的是走时);这种测试方式在当时显然是非常昂贵的, 而且得到天文台认证的机心是非常难得的(自然也罕有). 只有那些装备当时最一流的技术,材料,设计和工艺的机心(说白了就是人力物力要下足)才有出赛和获胜的机会, 这些参赛的机心的调校和精加工的任务都会落在本作坊的一哥级人马身上. 除了作为一个作坊在设计,工艺和匠人精神的完美体现外, 一块天文台表传递出来的信息更多是一块稀有的珍品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本文中要介绍的这款表就是当年的天文台竞赛中的胜利者之一,它的机心于1914年于日内瓦天文台参赛,最后于同年获得证书. 我手里还有一份该天文台的官方认证文件,里边清楚地显示了所有有关于此表当年的参数:
-- 1914年的这一参赛批次共有93只机心,得分范围在606分至879分之间不等(最高分可能是1000分), 而这块机心得分是626分, 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
-- 测试一共连续进行了46天, 在1913年末开始进行
-- 方位误差的范围在每天负0.2秒至正1.42秒之间, 平均方位差为每天0.41秒
-- 因为温度变化导致的误差平均为每摄氏度0.037秒
-- 平均日误差为正0.29秒, 某两个特定测试时间段的最大偏差为1.62秒
虽然还有些东西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 但这些数据表明这块表的走时的确非常理想, 特别是在那个时代的技术条件下,真的难以想象.
表的直径为49毫米, 表壳是非常素雅简约的金壳. 表盘是带有下沉式小秒针盘的白色珐琅表盘, 刻度分黑色,红色两种, 绘有宝玑风格的数字刻度,指针为奢华至极的路易十五风格. 我非常怀疑表盘是人手绘制的, 而且指针很可能是用人手从高纯度的金箔处雕刻出来的; 不论怎么说,这款表真的是接近完美的境界.
比起表壳, 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机心了. 这是一款直径19令(大约相当于43毫米)的机心, 除此以外我没有有关这款机心的更详细信息了, 根据我的观察,这款板路应该是百达翡丽天文台级别表款在20世纪早期(约1900-1925年)的共用设计. 这种桥式板路的设计的确非常迷人, 摆轮夹板,四轮夹板及擒纵轮夹板,三轮及中心轮夹板和发条轮系夹板都是分开的. 这种优雅不是偶然的,而是根植于维修便利性与设计美学艺术的丰满结合. 注意了,这块机心上刻有全面校正(8方位)的字样,同时还有特级(Extra)字样,这是品牌最顶级机心才有的特征.
再看看勾魂的细节:
再看看天文台证书和官方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