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京出差,偶尔看当地电视,发现一档名为“留住手艺”的节目,几天后回到上海居然又看到了同一节目的播出。大约十年以前,买过一本名为《留住手艺》的书,该书是NHK同名节目的中文翻译版本,主要记录传统匠人的访谈,从建造庙宇到制造木碗,内容详实有趣。如今中国的这档同名节目是否参考了当年NHK的形式不得而知,但其内容是大同小异的,讲的都是一些可以列入非物质遗产的传统手艺的传承情况。不过,我总觉得类似的节目内容观赏性大于实用性,毕竟大多数人的实际生活中不需要了解庙宇的风水,或者传统独木舟与弓箭如何使用之类的事。按照本人的意见,那些更加实用化的修补手艺——比如修手表、修钢笔、修皮鞋、织补服装等,或许少了几分文化气息,但会引起众多有此需求的人们的共鸣。
传统的手艺,世界各国都面临后继乏人的情况。不久前在北京见到老熟人芝柏表的总经理Stefano Macaluso,他带着一群年轻的工匠在做制表工作坊环球巡回展览,其中一站是北京。在聊天时,Macaluso说起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危机,当时的年轻人不愿意加入到制表行业,致使制表师出现断档的现象。现在的制表师队伍中有六十多岁很有经验的,也有二十多岁的新生力量,但是少有富有经验的中年工匠。过去的10年来,芝柏表一直致力于让老一代的制表师把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的制表师。
我十分羡慕那些既传承了传统的制造、装配、修理与保养钟表技艺,又能够在公司里拿到一份不错的报酬,同时保持有活力、有性格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年轻一代瑞士工匠。相对来说,今天中国的修表工匠主力是街边小铺里的个体经营者,他们往往本领不小,从几百年前的古董到现代的电子表都能够修复。我就让他们想办法修复过古钟的木壳、玻璃罩等,他们每次都能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任务,而且价钱相对合理。这些年来,高端钟表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越来越好,一些大品牌与集团也在中国培训了不少新一代的钟表维修专业技师。但这些拿着相对高薪而且收着昂贵修理费的新技师往往只乐于针对某几个专门品牌的产品做维护、更换零配件。二十年以上历史的老产品就会难倒他们,更不用说百年前的古董了。于是,从普通市民的廉价电子表到收藏家手里的古董,都必须去街边找那些个体师傅。必须说明的是,那些街边师傅中的高手以往大多出自中国国营制表厂的专业学校,在相关的工厂与商店里工作,或者出自文物商店里代代相传的师傅与徒弟的传承体系,由于那些老派的制表厂与文物商店等经营普遍不景气,大约二十多年前开始这些工匠大量被裁退,形成了今天这样的格局。有人担心再过十年这些高手大多没有精力与体力可以继续工作了,又有谁能够再来干那些维修的活。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修钢笔师傅、修玻璃器皿师傅、五金匠师傅等身上,似乎还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让师傅们的技艺传承甚至发扬光大下去。
如今,环保在中国的新潮人士里也成为一种时尚,而实用型的手艺,尤其是会修修补补的手艺,可谓是时尚 至极。不久前,有朋友的一辆日本产四驱越野车的变速箱齿轮坏了,去4S店只能换变速箱总成,需要几万元,于是学汽车制造的他打算召集几个朋友一起按照传统的方法自己动手拆开变速箱修复受损齿轮,不知道他们最终是否真的修好了车。但他们让我想起了我认识的一位瑞士钟表结构设计师——他的业余爱好就是自己动手修花大价钱淘来的汽车与摩托车收藏品,为了自己的这份爱好,他甚至辞去大集团的工作,加入了一个独立制表工匠小团体以便天天与有着类似爱好的朋友在一起。但愿中国今后也能够在实用修补手艺方面多出一些自助的达人,同时那些在街边辛苦接活的师傅们也能够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将他们虽然不华丽但相当实用的修补手艺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