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离线
- 注册时间
- 2011-12-2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帖子
- 积分
- 93640
- 主题
|
本帖最后由 nomorewatch 于 2012-9-27 21:18 编辑
[简单奢华] 这才是天文台表
[color=rgb(102, 102, 102) !important] [color=rgb(102, 102, 102) !important]手上一只机芯,筒形游丝+冲击式擒纵,这种机构才真正符合天文台要求,以前的天文台表就是指用这种擒纵结构的表,而现在的天文台表都是指走时达到天文台标准而已。
[color=rgb(102, 102, 102) !important] 这种擒纵系统,包括筒形游丝( cylindrical balance spring)和冲击式擒纵(detent escapement,或者叫棘爪擒纵)都是英国大师John Arnold发明的,目的是简化哈里森当年设计的船用天文台钟。这种擒纵的摆动方向单一,因此比杠杆式擒纵(咱说的马式擒纵)更精准,但也因此对摆轮摆动的同心度要求更高,所以就用上了筒形游丝。
其中就制作难度而言,最难的是游丝,制作工艺复杂,不是谁都可以做的。虽然后来瑞士人也做了这种擒纵系统,但据说,其中的筒形游丝都要靠英国进口,瑞士本土还做不了。事实上见到很多瑞士制的天文台机芯,虽然用了冲击式擒纵,但只是用普通的宝玑式游丝,估计是没有买到英国指的筒形游丝。即使19世纪末的两个瑞士顶级品牌,Jules Jurgensen和Albert H Potter的冲击式擒纵,也没有用筒形游丝,不过这两家的游丝和摆轮都有独特的专利,估计就是为了弥补游丝的缺陷,比如JJ的就是三层游丝,比宝玑的有更好的同心度。其实宝玑游丝多绕一层,目的也是用最低的成本提高摆动的同心度。
即使是现代,游丝的工艺也不是随便可以玩得转的。现在能自己做游丝供自家用的,也就PP、劳力士和精工等聊聊几家。所以近年最佩服的就是万宝龙,那只双圆柱形游丝陀飞轮,真乃神作,相比现在烂大街的陀飞轮,实在是质的飞跃,敢在游丝上玩突破,这可不是一般的勇气和实力
[color=rgb(102, 102, 102) !important]
[color=rgb(102, 102, 102) !important]当年John Arnold先生发明的冲击式擒纵就是用簧片式的。
所以簧片式的估计是参考英式设计
美国的汉密尔顿在二战时期曾经设计过一款冲击式擒纵的21型船钟,也是用簧片复位的。
而游丝式的则估计是瑞士人发明的。
现代也不断有人尝试做冲击式擒纵,据说最早用在手表上的是urban-jurgensen,也是用游丝复位。
不知道跟芝柏的三金桥陀飞轮冲击式擒纵孰早?
英国的独立制表人Roger W. Smith也在做,复位就是用簧片的,不过好像只做在怀表上,在他手表的作品上没见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