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ysse Nardin(雅典)Grand Deck 大航海旗舰陀飞轮
FIYTA(飞亚达)艺系列双面绣限量猴年特别款双猴迎春
做完低端做女表,正如上一条说的,原本低价位和女表貌似是一片“蓝海”,现在一窝蜂都做这一类,瞬间蓝海变红海,再度把市场打到“饱和”。新奇是有的,但有些新奇只是为了新奇而新奇,它有什么品牌一以贯之的DNA在?貌似没有。颇受到管爷嘉许的是雅典(桅杆陀飞轮,航海DNA)和飞亚达(刺绣表,中国元素),这些年都还坚持每年推出一两款特别的具有创意和进取意味的表款,品牌所走的道路,从来就没有对错之分,但贵在坚持走下去,坚持自我。如果一个行业的一部分人已开始迷失方向,那么这个行业就“有点儿意思”了。其实随波逐流,就是迷失方向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次表展不好看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很多品牌的新奇并未体现出自身DNA,为了新奇而新奇,为低价而低价,为女装表而女装表,——正如为结婚而结婚,没有什么好结果的。
产品以正常的速度稳定地迭代是每个行业的特色,但稳定地迭代到了一定程度,如果迭代不引发“质变”,那么吸引力就会大幅下降。以苹果手机为例,目前为止7还未上市,但从之前迭代来看每一次迭代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都在渐弱。如果I7没有一个质变的话一个有了6的人对7完全无感。现在品牌的炒冷饭,就和苹果手机是一个道理。在我朋友圈看一些收藏家说,看什么表展,看看朋友圈发的就够了,没啥东西,去了白去。
Tudor(帝舵)Black Bay铜表
管爷观点当然有很强局限性,因为盛时商号代理的终归有限,但巴塞尔主流品牌他们都有,旗下三宝还有一些小众品牌,他的观点肯定代表主流的声音和现状。而话题之作TUDOR的铜表,管爷说“量不会大,你相信我。”这不挠痒痒呢么,我说那我也整一个吧。
17号我火速转了一下独立制表人、小众制表师的馆,其实也没看到什么,17号上午有些展位还在搭建。门口抽烟,碰到代理小众品牌的Piano,她说她代理的也没有什么新品,就是换换表壳表盘。小众品牌,有些是这些年都不知道在搞什么,例如MCT;有些则专注于炒冷饭,例如KARI。
Emmanuel Bouchet Complication 1
我想到一个很好的譬喻:就像长跑,以前大家跑得很有节奏,氧气也充足(市场环境良好),跑得大汗淋漓,很爽,所以呢,越来越多的人一窝蜂地进场,参加这个长跑游戏。参加的人多了,跑道就那么宽,跑步的速度越来越快(新品推出频率),再赶上氧气不足(市场环境差了),你说这些跑步者,还能做出什么?要保持不掉队已是不易,谁还能照顾自己的跑步姿势好看不好看?狼奔豕突而已。但即便这个围城之内已气喘吁吁精疲力竭,还是有人不知死活小跑进场,去年,参与制作了Harry Winston Opus 12的Emmanuel Bouchet推出自己品牌,首款杰作叫Complication 1,今年在巴塞尔我仔细把玩了一下,除了贵、别的都还挺有趣,Complication 1有特殊钛合金表壳的,连指纹都不留,酷;更有绿色PVD表壳的,不成妖不成活。你有36C,我有3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