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OHSEAL 于 2015-5-29 16:24 编辑
1970年代以前,世界上的手表大致分为三系:欧(瑞,德,法,英,俄等),美,日.时至今日,美表不复在,欧,日两强格局短时间不会改变.客观的讲:日系手表也是当今世界唯一能不用瑞士表件,并向其他地区提供机芯,机件的制表强者.
日表沿流百余年,目前以诞生于1881年的SEIKO社之强大,业已确定其日本腕表第一品牌大佬地位.GRAND SEIKO,顶级精工,虽经数度手表业界(某些是日表引发的)变故,今日仍为东方高端钟表的一大亮点,不可不提.
GRAND SEIKO生于手表的黄金时代尾段——1960年代初,此后未及10年,石英浪潮冲击瑞士钟表业,追求高工艺的机械手表饱受打击,欧表轰然摧毁半壁江山,日本机械表的代表,GS也在1970年代被迫停产,直至1998年——机械表复兴约10年后,顶级精工重出江湖.
因为销售区域及品牌接受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我们对这个品牌真的了解不多,这里仅做一个简单介绍,附一点个人想法.
第一代GS于1960年代初下线,搭载25石CAL3180手动机芯,震频18000,该机芯强调"超越"瑞士天文台COSC标准,达到日差-3/+5的精度,比当时COSC的优秀级别-3/+8秒还要胜出.第一代的3180GS为简单的圆壳宽耳造型,条钉刻度,倒角剑形指针(此作为GS的特征之一沿用至今),盘面有天文台字样CHRONOMETER;后背刻有雄师标志.表壳材质主要为80缪的包金,少量使用白金.
1963年,精工社发表第二代GS,搭载手动机芯5722,该芯以3180为基础,加装日历(日历慢调慢跳),宝石轴承也由25大幅升级到35,前期震频为18000(5722A),后提升为19800(5722B),微调方式非常接近ROLEX1225的齿口对应精调刻度.第二代的GS,壳形变化不大,盘面3点位加出日历窗口,GRAND SEIKO字样由上方移至下方,上方则使用立体的SEIKO标志(听几位朋友反映上方显著的SEIKO标给人不够"高级"的感觉),CHRONOMETER由第一代的花体改为较为规范的写法.后盖由第一代的撬盖改为旋盖,防水性能有所提升,后背金肚脐雕GS标志,壳侧面已做出多棱形,今日GS特色初具规模.
5722GS存市量较大,二手市场时有见到,但多数已做后期修饰,尤其是表壳,盘面.
第三代在GS57之后接踵而来,1964年发布,一般叫做44GS,常见机芯为4420B(A)手动,单三针,35石,18000慢频,这枚机芯仍由3180而来,最大的变化在于跨桥形摆夹板,比大名鼎鼎的ROLEX3135下线早了20几年,4420最初搭配于GS与另一个高级系列KING SEIKO,1966年因参加瑞士天文台比赛,该机芯列入GS系.
44GS的推出,适逢"鲍鱼"形初成之际,多数的44采用小鲍鱼外形,剑形指针未做倒角形,GS与GRAND SEIKO拼写第一次同时出现在表盘上.很遗憾,我没有找到它的网图,用同芯的KS找到一只,机芯为27石版本的,其他无差异.这个款市面上不少,数月前在HK见到一只极好品的,叫价7K,不还价,网络价格则高达万余.
44GS存市量相当少,好品二手价高昂,因4420也搭载于KING SEIKO,数量不少,玩高级别精工的人退而求次,我所见到的44KS中,品相造型大多不凡.至1960年代中,已发布的GS皆为手动机芯,以第一代3180为基础敲敲打打,做些变化.直至1966年,第一只自动GS发布,62机芯最初搭载于SEIKOMATIC CHRONOMETER,1966年加入GS.
GS6245单日历,6246双日历,分别为35石及39石(日历部分用石计入),震频19800.这只机芯90年代中我见过一只,结构非常接近"瑞士机",包金外壳几已磨穿,当时的报价是300元,但那时我等小人物对精工的认识无非几十至百元而已,几百元的精工岂可接受?!包金的材质在早期的GS非常普遍的使用,高不高级自是见仁见智,今人诟病是免不了的.62GS的外形特征显著,为显示其自动上条效率,把头由3点位移至4点位置,并隐藏一部分,意在告诉用者,根本不必担心其自动上链效率.双日历盘面的设计是我自己不喜欢的并排式,窗口相对于整个盘面来说,是偏大了.
高频风云,
1960年代后期,瑞士等欧洲表厂纷纷试制高频机芯以应对白热化的天文台竞赛,,SEIKO亦于1968年开发出震频36000的GS手动机芯CAL4520/4522,为彰显其高频技术,45GS上始用HI-BEAT 36000标志,基本款式为三针或三针加日历,多数沿用剑形指针,不过标志型的倒角没有了,代之以黑漆线,或最简单的面条针.壳形为较具时代特色的大中小鲍鱼,时风如此,谁也躲不过.
45机芯基础未变,上层结构有了贯穿整只芯的一片大夹板,桥式摆板,25石,震频36000,该芯是用以参加天文台竞赛的,其精度值要求更高,1969年由45GS延伸出45V.F.A(VERY FINE ADJUSTED),是以遴选提炼出该机芯中至精华再加以精调,升级为数量极少的CAL4580,将日误差严格控制在-/+2秒内,十分了得!
由于彼时SEIKO的两个高端系列GRAND和KING几乎同时在用SEIKO的顶级机芯,故趁着今日日台港市场热焖GS,KS的行情也水涨船高.
手动高频不久,GS推出自动高频61GS,含CAL6145A,6146A(单日历),宝石数控制在30以下,早些年多石与级数的关系显然被放弃了,GS更趋于实用,精确度丝毫不减,61GS的精选级别VFA已经达到-/+3秒的日差,因为自动表的动力与精确度物理关系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走时精度,VFA的这个精度值已经达到一个高峰.1968年的瑞士天文台竞赛,GS摘取了个表比赛前10名中的四至十名,从而赢得总成绩第一,震动欧洲表坛.
60年代的GS是拿来走的,而非看的,虽则功能性的倒角,过边都已做全做足,然其机芯几乎不做任何美化处理,把它与同时代的天文台大户ROLEX,OMGEA对比,视觉上,它一定减分不少,比LONGINES,MOVADO都有不如,最多相当于MARVIN,CERTINA的水平吧.就这样一只"不起眼"的机芯,能走出冠军级的精度,令人不得不感叹机芯结构设计和精度校正师们的了不起!
61机芯的厚度达到了5MM以上,配合的壳形基本上是时代特色的中鲍,这个外形,戴过80年代东方"双狮"表的朋友应该不陌生.没有了代表性的剑形指针,面条针大兴其道,大工业之风的感染力不可谓不深刻.
1960年代末精工社研发的ASTRON 35 SQ石英机芯,在欧日几代芯的基础上,基本构筑好了实用石英表框架,精度值有保证,最要命的,它的价格十分便宜.这使得廉价石英表在70,80年代得以大行其道.1970年代始的石英风暴给传统的制表业带来几近毁灭性打击,行业洗牌的结果是某些欧洲大牌在苟延残喘中继续维持,小一些的厂牌则干脆S掉卖掉或转产.
GS在1970年代初做了最后一期努力,而后淡然撤出市场.56GS将宝石数控制在25,厚度压缩至5MM以下,震频降到28800,这样,机芯就可以用机器装配而走向量产,这枚机芯兼顾到实用,耐用,维护相对简单,准确度虽然牺牲了一点点.超高频的61作为高级品仍在生产,56GS却使得GS在一定范围内走向普及,对渴望得到GS的本土用者来说也不全是坏事——56GS的量较大,级别和二手价值却是机械GS里面最低的.不少玩古旧GS的不晓得此点,见着品不错的GS就急着摸荷包,十分不理智了,简单的判定,细面条指针的GS最好都开盖看真机芯再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