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墒,一个艺术界新鲜的名字,不!不一定是艺术界。我选择他正在编写的小说中的一个章节《搜寻确凿的证据》作为他的第一次个展的题目有着双重意义。一是试图通过这个实验室寻找他一直关注的他所创的“新自然主义”的某些线索,二是寻找他自身关于方向的认识。而这些都是在寻找确凿的证据试图去证明什么,也可能什么都不是。 王墒是一座隐藏着巨大潜能而未发生裂变的反应堆。似乎只是需要一些药引就能产生裂变。 他五岁开始学习艺术,兴趣很是广泛。改革开放为这个家庭带来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父母的吃苦耐劳奠定了他成长环境的殷实基础。从幼儿园到研究生一直是名牌学校的骄子。 2004年赴伦敦的Goldsmiths学院学习视觉艺术,之后又到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策展。在Goldsmiths的学生时代就创作出“剪辑历界奥运会中跑步镜头”的录像作品《脑中那个无关紧要的场所》而广受好评。皇家美院时期在伦敦的Gasworks美术馆独立策划了两个年轻人的群展。他很享受阅读,大量的哲学、科学巨人的著作深深地打动了他,并被他所尊重的福柯和达尔文们所影响。尽管他已在艺术道路的初端有了很不错的开始,但他还是对艺术本身产生了巨大的怀疑,甚至要以放弃艺术家的角色来思考“人生的方向性”问题。他一直在“如何确定人生方向和职业选择”上犹豫不决、徘徊和迷茫。而在他研究生即将毕业对想出的“珠宝店计划”,像是给他注射了一剂兴奋剂。他开始学习宝石鉴定,到著名的珠宝店实习。之后创作出以“自然法则”为依据的多件“首饰”作品。然而这些被他使用的昂贵宝石,也被他视为等同于矿物质,并引发他创造出他的“新自然主义”概念。但这一切并没有对他的迷茫和彷徨起多大作用。他仍然痴迷阅读,开始纂写他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有着与他一样的迷茫和彷徨;怀疑和探索,在实验室中做着实验…… 策划这个展是从王墒的珠宝作品开始入手的,当然还有他父亲收藏丰富的相机。我用石棉瓦拼接成墙裙制造一个空间,成为他的背景。虽然探究如何成长并不是这次展览的主旨,但对我来说成长的背景仍然是潜在的平台来支撑着未来。在他成长的27年中,国家和他的家庭生活都发生了巨变,石棉瓦和珠宝、相机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多重对话。而展览呈现的是一个实验室,是他未完成的小说中用于研发新植物物种的实验室,而这个实验室被放置在一个简陋的环境中,像是一处隐藏于市的制造神秘的场所。墙面被艺术家创造的“新自然主义”植物器官壁纸所覆盖。这些植物器官存在在他的世界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并会在他的世界中繁殖着、生长着。就像传统壁纸中的自然植物一样,隔离着真实的自然。而由众多不同时代的相机构成的反应堆,则从相机的对光的依赖而派生出类同植物对光的索求的特性。二者隐蔽着对两代人的隐喻,对于相机来说他的使用与他父亲的使用都已不再是相机发明者和相机使用者元初的诉求。而他创造的宝石首饰被置于“培育箱”中,又是对这已经被符号化和物质化的物件进行的重新定义,就像他所说:
“今天人类笼罩在对自我的恐惧中”。我们不能判断王墒是否就是他小说的主人公,但他的小说就像是真实世界的影子。分不出虚实。这也是王墒徘徊在众多边界的现状,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如果有一天我们看到一个并非是艺术家的王墒时,请不要吃惊,这个答案在今天已显现它的端倪。他这座潜能巨大的反应堆,飘浮在殷实的大海上,期待着裂变;但更期待着自己可以驾御的一艘航船。但是如果不发生裂变,那将是一堆废铁,真成了艺术装置。而航船若没有舵,它将孤独的停在那殷实的海上,成为一个坐标或是礁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