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SIHH,A. LANGE & SÖHNE(朗格)的重头戏在超级改款的Datograph Perpetual上,重新设计的盘面与显示方式,再加上首枚背后陀飞轮的加持,让其赚足了眼球。但我觉得今年的主角并不是这位“大复杂”兄,身边的一位叫Richard Lange Jumping Seconds小兄弟才是今年真正的大V。
Richard Lange Jumping Seconds
新款Richard首先在尺寸上非常令人满意,摆脱了前作Richard Lange Terraluna的庞大身形,39.9mm直径,10.6mm的厚度拥有非常理想的佩戴舒适度(这个尺寸甚至略小于经典的Richard Lange),即使是最初的铂金版本也不会有那种“负担感”。盘面的设计延续了Richard Lange陀飞轮的“德国式规范指针”,其灵感源于18世纪著名的德国制表大师约翰·海因里希·赛菲尔特的93号作品。但是,在新款的跳秒作品中,由于要突出跳秒这一功能,因此做了相应的调整,将陀飞轮表款的三个表盘进行顺时针移动,将秒针盘置于12点位置,同时把表针的尺寸加长并饰以蓝钢处理。在手表运行时, 跳秒功能十分的醒目,有一点天文摆钟的感觉。
新款Richard的动力储存为42小时,与其他Richard Lange三针款式相比虽有少许的增加,但是依然属于“每天上链”的表款,能量指示在这里是个实用且必要的附加功能。A. LANGE & SÖHNE (朗格)巧妙地将能量指示窗口安置于三个子盘交汇区域的下方。窗口的面积不大,且依照所限定区域轮廓为倒三角型。在能量储备充足时,窗口的颜色与表盘保持一致,如果能量处于10小时以下时,则变为醒目的红色。绝佳位置与尺寸,既保证了功能性又保持了盘面的完整性。不过,这个面盘的设计并不能说好看,最直观的问题在于太平坦,如果将印刷刻度适度替换成立体刻度,我相信会有极大的改善。
Richard Lange Jumping Seconds 背面照
通过透明表底可以清晰地观察到Cal.L094.1机芯。该款机芯拥有33.6mm的直径,这与Zeitwerk的L043.1的机芯拥有同样的大小,但是Zeitwerk的直径要比Richard Lange Jumping Seconds大了2mm有余。这使得新款理查的“背后风光”拥有傲人的满足感。新款机芯拥有所有的典型德国元素,只是四分之三夹板的部分做了小的修改,以一个二分之一桥板与另一个独立桥板代之。二分之一桥板上品牌特意将此枚手表另一个特点做了开窗展示,恒动力。使用者可以透过夹板窗口清晰的观察恒力弹簧的运行。除摆轮桥板的另一枚独立桥板则是主要负责跳秒归零。
机芯结构采用两套系统的设计,分别负责恒动力与跳秒功能。恒动力系统被嵌入到正常走时轮系统,原理如同蓄水池一样。能量从发条首先传导至恒力弹簧,并在其完成一个蓄力周期后将能量一次释放给走时系统,每个蓄力周期为一秒。跳秒系统则是起始端与发条盒直接相连,末端与擒纵轮同轴的星轮通过一个限位杠杆相互连接。整个机芯的运行关键便在于这个限位杠杆与星轮的一离一合。首先,能量在开始状态充满两条支路,跳秒支路由于星轮对杠杆的限位而处在静止状态。与此同时,初始能量推动恒力系统完成第一次蓄能与释放,手表走时轮系开始运动,星轮也跟随擒纵轮转动,与限位杠杆分离,跳秒支路瞬间完成跳秒动作,但星轮的另一齿很快与限位杠杆再次接触,发条盒由于跳秒支路的运行而微微转动,将能量再次充满两个支路,周而复始。顺便提一句,这虽然是A. LANGE & SÖHNE(朗格)第一次将恒动力与跳秒结合在一枚手表之中,但实际上早在1866年怀表时代品牌就已经有类似的发明了。朗格先生设计了一个以擒纵轮为基础的同轴齿轮塔,在擒纵轮与跳秒轮之间同样设置了一个同轴的恒力弹簧,当擒纵轮运行过一定的角度时,由于跳秒轮相对于擒纵轮是静止的,当积蓄在弹簧里的能量达到足够可以推动跳秒轮时,秒针便前进一秒。
新机芯的秒停功能同样也是独具匠心,值得一说。当把头被拔出的时候停秒簧会接触摆轮,摩擦力让整个走时系统停摆。理论上,由于星轮可以制动限位杠杆,所以跳秒支路也就无法运行。但实际上这样并不是十分牢靠,因此A. LANGE & SÖHNE(朗格)引入了追针钳子的概念,并将其安置在跳秒轮同轴制动盘的两侧,当需要停秒的时候钳子会紧紧夹住制动盘。这样每条支路都有自己的制动机制,大大增加了系统稳定性。
不经历时间的考验,没有哪一只手表可以说是完美的。对于这只Richard Lange Jumping Seconds,我相信A. LANGE & SÖHNE(朗格)已经从原理上将整个系统考虑得极为周到了,但使用者的实际佩戴情况是无法在实验室中完全模拟的,因此我还是有些顾虑的。首先,把头被赋予了太多的功能,在频繁使用后,如何保证各个杠杆之间的高度契合?其次,跳秒杠杆是连接跳秒系统与恒动力系统的关键零件,同时由于其设计原理的需要,它的运行伴随着频繁离合与磨擦,因此耐用度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当然,无论是顾虑,还是担心,在我心中这是一只诚意满满的新表,在它身上可以看到品牌的过去,也可以感受到今天的努力。一味“前无古人”的创新是这个时代特点,但这对于一个依赖于传统的行业却是致命的。静下心来,依附于睿智的历史,再将其锦上添花,这才是完美。
近几年,A. LANGE & SÖHNE(朗格)都会在SIHH或者香港Watch & Wonders的品牌展场中央设置一个今年最新表款的巨大模型,不仅所有功能都可以运行,在模型的背面还设有机芯完整的投影,有时还会伴有功能的展示。2016年的SIHH,今年的主角是Datograph Perpetual。
Datograph Perpetual Tourbillon
1999年,随着Datograph的成功投放市场,这款计时机芯瞬时成为了新的业界标准,溢美之词接踵而来。随后,2004年推出的不带日历“简装版”,1815 Chronograph,由于去掉了大日历模组,并采用非铂金的贵金属,因此价格较Datograph更加“平易近人”,同样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标准”与“瘦身”的版本都成功了,那么“豪华本”应该也不会太差吧?于是,2006年在原有的Datograph的基础上,添加品牌独创万年历机构的Dtaograph Perpetual应运而生。A. LANGE & SÖHNE(朗格)对于这款万年历表寄予厚望,从技术角度来说,它毫不逊色于同期任何品牌的万年历加计时表款。基础机芯为完全移植Dato的L951.1计时机芯,万年历模组并非在原有大日历模组上加入零件,而是全新开发并把融入了专利大日历功能,配有品牌申请专利的万年历凸轮设计,将四十八个月根据不同的齿长集成到一枚零件之中。
这样强的内家功夫应理论上是稳操胜券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壳体的尺寸与盘面的设计显然没有跟上内在技术的脚步。首先,41毫米的直径对于复杂表来说是合适的,但是13.5毫米的厚度与同期瑞士顶级品牌的竞争者来说稍显厚重。其次,盘面设计的确是令人不十分满意。昼夜与闰年指示打破了盘面整体的对称感,位于6点位置的月相功能过于“羞涩”,让人有种牵强的感觉。在这个功能组合与价位上,Datograph Perpetual最终很难成为同级别瑞士品牌的对手。从2006年至2015年,虽然经历了几次的改款,例如2010年推出的玫瑰金白面或者2015年的白金灰面,但由于整体的设计并没有任何变化,一直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
2016年,经历了十年,Datograph Perpetual终于迎来真正的改款。新款表从名字额外的Tourbillon可以看出与原作最大的不同。虽然A. LANGE & SÖHNE(朗格)已经有很多的陀飞轮作品,但这是首次将陀飞轮置于手动机芯背后。(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真正的后置陀飞轮,而不是前置陀飞轮被挡住!可以参考Lange 1号万年历陀飞轮。)从表底可以清晰观察整个陀飞轮结构,钻石端石与镜面抛光的钢制桥架质感十足。此外,陀飞轮同样具备秒停功能,其停摆装置被细心的隐藏在陀飞轮钢制桥臂之下,兼顾了功能与美感。计时功能部分则是完全移植了新款的Datograph Up/Dwon 表,除了归零杠杆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以求更好的计时归零效果,其余组件与原Datograph Perpetual基本相当。最后,中心秒轮的桥板由于陀飞**能加入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新款的L952.2的尺寸为32.6×9毫米,比L952.1 的尺寸稍大,我想着也是由于加入陀飞轮的结果。
Datograph Perpetual Tourbillon 背面照
Datograph Perpetual Tourbillon的L0952.2机芯是依托于Datograph Up/Dwon的 L951.6机芯为基础的,理论上拥有60小时的动力储备,但是由于众多复杂功能的加入,动力降低为50小时。虽然有所折扣,但比前作的36小时有了极大的增幅,可以“安全”度过一个周末。对于手动机芯,动能指示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这在新作中也被加入其中。得益于新款机芯的额外0.6毫米直径,一个圆弧条状动能指示被安置于9点至10点位置,以醒目的白红色彩提醒表的能量水平,但我个人偏向于黑红组合。
Datograph Perpetual Tourbillon的盘面设计较之前做了很大的修改。外圈的测速刻度牺牲了80至70的部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实用的能量指示功能,恒动秒针盘中的昼夜显示与计时分钟累计盘中的闰年显示,两者都放弃了原有的指针显示,改为同轴嵌入式碟片开窗设计,这样的设计不仅让表盘少了两个子盘而显得更加简洁,同时也重现了Datograph盘面经典正三角形的黄金盘面布局, 两个碟片的均已白色为底色,因此在黑色盘面上有极佳的可读性。实际上,Datograph Perpetual在原作中素来有可读性不佳的问题,如今表盘以黑白为色调的高对比度显示,再加上新的设计,已经拥有了极佳的可读性。美中不足的还是那个“羞涩”的月亮。虽然A. LANGE & SÖHNE(朗格)为其重新设计了月相盘,增加了很多的细节,但是尺寸的问题实在是个硬伤,希望未来会对其着手改进!
表壳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只是根据机芯进行了原比例的放大。各个功能都可以独立调节,月相,月份与星期的快调按钮被嵌入在表壳的周身,大日历快调键如A. LANGE & SÖHNE(朗格)其他表款一样, 安置在标志性的10点钟位置。值得一提的是,Datograph Perpetual Tourbillon继承了前作中一项突出的优点,当表把被拔出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日期键对所有的万年历功能进行同步调节。换句话说,就是表为使用者提供了两种调解方案,这在万年历表中是十分少见的。
总体来说,Datograph Perpetual Tourbillon的14.6毫米厚度加上铂金的外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个“轻松”的配置。同时,它不能说是一个真正的新款,这从机芯的编号就可以看出,陀飞轮,能量储备的增加,以及重新设计的盘面,这些只能算是对其原作进行了升级。但是,品牌对于原作除尺寸外的修改都是非常成功的,让一个内在拥有非凡技术的表更接近于“表里如一”,这是令人欣喜的价值回归过程。有理由相信,A. LANGE & SÖHNE(朗格)的未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