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离线
- 注册时间
- 2015-11-23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帖子
- 积分
- 6454
- 主题
|
双轮擒纵,以及它们的“妈”自然擒纵(echappment naturel)最大的问题是齿间隙的存在。因为动力是从一个擒纵轮传递到另一个的,为了能够转动,两边齿轮的齿之间存在一定间隙。但双轮擒纵在一个周期内两次抓住的是不同的擒纵轮:抓住附加的擒纵轮的时候,齿轮之间是紧贴着的;抓住另一个擒纵轮的时候,附加的擒纵轮有一点可以自由转动的空间。这个间隙会导致擒纵叉与擒纵轮之间的配合出现差错。在宝玑大师的年代,齿轮加工的技术比较落后,齿间隙的问题使他最终放弃了自然擒纵。当代有些品牌重新做这种擒纵,利用现代的技术应该能够把齿间隙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但即便齿间隙的问题解决了,自然擒纵还有别的一些问题。例如占地方,例如附加的擒纵轮增加了能耗。但我更想强调的是下面这一点:本身像冲击擒纵、同轴擒纵这种直接向摆轮传动的设计就已经够麻烦了,因为除了像杠杆擒纵那样要考虑擒纵轮与擒纵叉、擒纵叉与摆轮之间的配合问题以外,它们还要考虑摆轮和擒纵轮之间的配合。这三者之间像锤子剪刀布一样相互制约,能够容许的误差就变小了。而且直接向摆轮传动的设计导致擒纵叉和擒纵轮都位于摆轮轮辐的下方,无疑为微调带来了难度。而自然擒纵就像火上浇油一样又多出来一个与摆轮配合的擒纵轮,不,应该说摆轮、擒纵叉、擒纵轮、附加的擒纵轮四者要两两配合,这样的系统自然更容不下误差。
George Daniels也做过“双轮”的擒纵,但他的设计里两个轮分别属于不同的轮系,两者之间并不传动,没有齿间隙的问题。所以虽然看起来很像,这个和自然擒纵有本质上的区别。在此之后研发的同轴擒纵,在我看来,是对自然擒纵最好的改进。在同轴擒纵中,齿间隙不复存在,占地面积缩小,摆轮只与一个擒纵轮配合,虽然还是多出来一个轮子但它毕竟小嘛。从技术角度看,同轴擒纵是充满智慧的。
如果只考虑个人偏好,比起杠杆擒纵我的确更喜欢同轴。但客观地分析,我并不认为同轴可以带来什么“行业洗牌”的局面。技术上杠杆擒纵并不差,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只会越来越小。在整个行业的层面,机械钟表并不需要像电子产品一样快速更新,已有的技术已经能(基本上)满足需求。所以与其转而投向全新架构的同轴,我想更多的厂商宁愿在杠杆擒纵的基础上改进。一个技术好不好是一回事,但用不用还要考虑其他种种因素。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