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从天津表厂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来:
天津手表在90年代进行了结构调整。(全国的老表厂都遇到了发展中的困境) 1992年,与瑞士ISA有限公司、香港中南钟表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天津ISA有限公司,从事石英手表机心生产。
1993年,以天津手表厂为主体的天津海鸥手表集团公司成立。随后,企业经营机制改革。根据形势分析,扬长避短,果断调整产品结构,停止石英表机心的生产,转产自动双历男表机心。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到1999年,企业一举扭亏为盈。
2002年4月,海鸥手表集团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改制组建成立了天津渤海中鸥表业技术有限公司。 2004年更名为天津中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
看一下当年的背景资料: 1995年,海鸥的生产能力是500万只/年,其中100多万是手上弦的机械表,350多万只电子表。机械上弦表卖不出去,8元钱一只都没有人要;而一块成本11港元的电子表常常4港元就处理掉了。国内电子表生产企业大都停产,海鸥集团那时也被划入整顿的行列。 1997年一次性下岗2000多人,海鸥连续几年平均年亏损2000万元。
产品结构调整的第一“刀”:采取嫁接的方式将年生产能力达350万只的电子表生产线全部转给合资伙伴天津ISA集团,另一方面集中精力研制开发新一代自动机械表。 经过1997、1998年的调整,海鸥把第一款自动机械表ST16双历手表推向市场,尽管质量上有些问题,但还算是一炮走红。由于坚持结构调整,到1999年,企业一举扭亏。从2004年开始,海鸥自动机械表的出口已经达到75万只,占国内同类产品的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