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hlogan 于 2015-2-5 17:57 编辑
本文选自《时间·艺术》2012年12月/ 2013年1月·第38期(总第307期) 《时间·艺术》华语圈最专业的手表杂志
关于自产机芯,在此我再次重申,我的四点观点(当然,不涉及品牌):
1.不受掣肘。用别人的东西总不如用自己的方便,所以TAG HEUER(豪雅)居然被逼去用SEIKO(精工)机芯,当然,我相信那是暂时的以及是很小一部分的;但SWATCH集团的绳索就勒在那个时间段,您再说人家涉嫌垄断可就有点儿不近情理。这些年,很多品牌在巴塞尔或者日内瓦表展之后,新货迟迟无法到店,其中一个主因就是机芯供应不上,表做不出来。
2.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管制度和游戏规则。市井流行的品管制度(或曰行业标准),例如日内瓦印记或者是天文台认证,就像是四川省国际小姐的海选一样,那几乎是一个相当低(我不好意思说最低)的品质检测标准,给很少一点点钱就可以,只要您不是芙蓉姐姐哪怕稍微好那么一点点,您就有机会“晋级了”。自产机芯可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起码改起来比较方便),品管比较容易做得好。所以当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认识到这一点,遂即将曾经一度还有光环的日内瓦印记踹出门外,不跟你们这群沆瀣一气了闹。
3.自产机芯的最终价值,体现在使得自产机芯具有某种标志性的品牌内核,也即品牌价值——不看logo、光看机芯夹板那么一个版路就知道这是谁——个性鲜明,并且在个性鲜明的同时能还体现该牌的品牌价值、制表工艺审美价值取向。我想这第三点,是最难达到的。很多自产机芯的也能看出来谁谁,但或格调不高美观有限,或打磨平凡,或与别牌区别不大。那么,如果在这第三点上撑不起来,在我看来,自产机芯的意义也不大(因为这第三点才是使得制表行业曾百花齐放的根本原因)。这也是那些独立制表人存活的最大意义之所在:很多独立制表人品牌的产品因为制作量有限,表比较容易坏,也是事实,但那完全独创的机芯个性极为鲜明,比方说你看KARI VOUTILAINEN或者F.P.JOURNE的机芯一眼就可识别,那绝非年产数万只手表的品牌可以坚持得下去的做法。为什么那么多人崇拜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我告诉你,他们年产那么多但你只要看摆轮就知道这就是它的产品,那是一个最简单却又最难复制的标签。就这么简单。
4.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摆在诸品牌面前,那就是自产机芯的成本非常之高(确切地说当产量无法达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其成本非常高昂),已经远远高于买机芯外卖。这么简单地比喻吧,做牛排的餐厅比牛毛多,但有牛场自产牛肉的餐厅却罕如牛角。做制造业的朋友不难理解这个问题,所以其实很多品牌就算有那么一点点自产机芯的能力也有限,也不得不将自产机芯表款价格提升得相对很高,并将这么一点暂存的尊严,作为炫耀的唯一资本。
Cal.UN118机芯摆陀做得挺好看,雕花相当精致,红金表壳和钛金属/不锈钢的镀层还不同(这个区分也有点欧米茄的风范),红金的采用黑黑的一层,不管是镀钌还是传说中的以platino?de金属合金作电镀都不值什么太多钱;还是钛金属/不锈钢的款式实惠一些,九万人民币、还能找你八百,搭配橡胶表带,折叠扣做得很窄小,所以戴在手腕上还是相当地舒服。何况45mm的直径,18K红金表壳的也是有些重量;尽管钛金属/不锈钢款的设计没有红金款那么优雅(不光是差个珐琅盘,指针等等也sporty了很多),但更像是一只日常佩戴的好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