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 | 钟表相关事件 |
11XX | 出现绳索擒纵的原始钟 |
12XX后半 | 出现第一种较为实用的机械钟:天平式机械钟,有时分秒针,并于15世纪较为普遍地用于欧洲家庭(这个描述和下一条有矛盾之处,不知以哪个为准) |
13XX;
中国的元、明之间 | 机枢式擒纵,即冠状轮擒纵——相对稳定的擒纵装置标志着具有一定可靠性的钟表终于诞生,此擒纵应用达400年之久 |
1350 | 意大利丹蒂制成第一台结构简单的机械打点塔钟,日差15-30分钟,只有时针(存疑,因12XX年的机械钟都有3针了) |
14XX | 法国、瑞士边境以日内瓦为中心的汝拉山谷及附近的珠宝匠、金匠开始制造钟表 |
1492 | 哥伦布8月3日出发,经过2个多月航行,10月12日发现美洲 |
1500-1510;
明孝宗、武宗时代 | 纽伦堡蛋:有发条、棘轮。德国亨莱思用钢发条代替重锤,制造采用冠状轮擒纵的小型机械钟 |
1500 | 单摆时钟取代天平式 |
1514;
航行定位的需求极为迫切 | 德国天文学家沃纳提出月距法测量经度 |
15XX | 出现交叉节拍式擒纵,双摆杆,日误差1分钟以内 |
1530 | 荷兰数学家福利西斯提出用钟表法测定经度 |
1582 | 伽利略发明重力摆 |
1601 | 日内瓦成立世界第一个钟表行业公会,技工300多人,年产钟表5000只 |
1610 | 伽利略发现木星的4颗卫星,可用于天文定位 |
1657;
顺治后期 | 惠更斯把重力摆引入机械钟,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摆钟——第一台具有精确谐振子的计时仪器,计时周期终于有了以科学为指导的精确的数量 |
1600 | 惠更斯与虎克独立发明游丝 |
1660 | 虎克发明锚式擒纵(就是同时代的后退式擒纵吗?)取代冠状擒纵 |
1673;
康熙开始平定三藩 | 惠更斯将摆轮游丝调速器用于可携带的钟表 |
1675 | 英国克莱门特用叉瓦装置制成锚式擒纵,这种机构一直沿用在简便摆锤式挂钟中 |
1675 | 天文学家Towneley发明直进式擒纵 |
1676 | 罗默测利用木星卫星的星蚀测得光速;
弗拉姆斯蒂德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并委托“英国钟表之父”汤普平制造2台钟摆长度为4米的摆钟,日差2秒 |
1695 | 汤普平发明工字轮擒纵 |
1700 | 虎克发明复式擒纵 |
1715 | 汤普平的弟子“正直的乔治”格雷厄姆推广直进式擒纵,为精密钟表打下基础。(哈里森的第一台航海钟H1,就得益于格雷厄姆垫资的200英镑无息贷款,大致相当于今天100万RMB) |
1720 | 格雷厄姆改进怀表工字轮 |
1731 | 发明八分仪,后来广泛使用的六分仪即以此为基础改进而得 |
1735 | 哈里森制成高精度航海钟H1:无摩擦的蚱蜢擒纵、双金属温度补偿摆杆。这项工作是1728年开始,一系列的哈里森钟完成于1759年,其中H1、H2、H3都采用蚱蜢擒纵 |
18世纪中 | 大批钟表匠聚集日内瓦 |
1757 | 哈里森制成H3:圆形平衡器(摆轮)取代哑铃摆杆、双金属片补偿温差、滚珠轴承 |
1765,另说是1750;
乾隆30年,第四次南巡;
瓦特改进钮考门蒸汽机;
美国独立战争;
拉瓦锡发表首篇论文;
莫扎特前往海牙举行音乐会 | 托马斯·马基发明自由锚式擒纵(杠杆式擒纵),即现代叉瓦式擒纵的前身 |
1767 | 马斯基林开始出版《航海年鉴和天文星历》,定位精度小于40公里,库克船长得以据此于1768进行第一次偏离固定航道的环球航行,并发现南太平洋诸岛,奠定英国南太平洋优势 |
1770 | 宝玑发明自动上条怀表(撞陀) |
1772 | 库克船长第二次环球远征,携带大量德国泡菜以提供维生素C,欧洲的航海活动从此告别了败血症 |
1773 | 哈里森获得经度奖金(他于1776年去世) |
1775-1780 | 约翰·阿诺德、托马斯·恩肖独立发明锁簧式天文台擒纵器(Spring Detent Escapement ,又叫制动式擒纵),并据此开发出低成本、高精度的航海钟 |
18-19世纪 | 钟表制造逐步迈向工业化,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
1798 | 宝玑发明均力擒纵机构 |
1801 | 宝玑发明陀飞轮 |
1810 | 宝玑制造第一枚腕表 |
19世纪中 | 日内瓦成为瑞士的钟表制造中心、欧洲同行的领袖 |
1884 | 确定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世界的经度起点 |
1924 | 约翰·哈伍德取得手表自动上链专利 |
1926 | 劳力士取得蚝式表壳专利 |
1970 | 乔治·丹尼尔开始尝试将自己发明的同轴擒纵推向商业化 |
1995 | GPS正式商业化,24颗卫星定位全球任何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