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RADO表并不陌生,雷达在1979年就在上海电视台和报纸打起广告(中国大陆第一条外商广告)。算下来进入国内市场已经刚好40年了,对于很多老一辈来说,雷达就是好表,而且是瑞士来的。
当时还在实行计划经济,人们收入非常低,消费能力也很低。上海牌手表卖100多元一块,已属奢侈品。雷达表当时的价位是800元到1000元,简直是天文数字。而且当时的雷达还有一个具有很大杀伤力的武器——永不磨损 ,加上时髦的方型设计,黑金色的搭配,在当时绝对是大户有钱人的象征。
直到现在,相信很多老一辈是非常开心能收到一只旧时买不起的雷达表作为礼物(划重点,你买个pp送他可能真的不如送雷达效果好) 当然今天毒师要讲的不是雷达最热门的陶瓷表,而是最近委托表友@鬼哥 帮我找到的Golden Horse ,同样是六十年代生产的雷达。 在黄金时代的雷达,有着不少好东西,而且在那时人们常常以宝石数量(Jewels)来判别机芯的好坏——所以会看到五六十年,浮现出一大批高钻数成为当时手表的一大特点。
那这些钻石是什么东西?我们常说的红宝石钻托其实非真的天然钻石(18世纪末已发明),只是一种用红颜色的人造宝石(刚玉,学名氧化铝晶体),所以红宝石其是非常低成本的材料。 而红宝石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转动枢轴(穿过齿轮的垂直轴),因为枢轴基本99%是金属材料做成,如果直接与金属夹板的铜托相接会产生较大摩擦,如果没有润滑油的保护下,轴很快就会报废。 而红宝石不仅坚硬可以更耐磨,同时内凹槽设计可以存储润滑油保持长久润滑。可以看到转动较多和较细的轮组都会采用红宝石轴承,减少摩擦的同时还能提高耐用寿命。 红宝石按外观划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一钻的圆托,没有避震功能,最常见的红宝石,上下组合就两钻 第二种是两个宝石合在一起上面加了弹簧*片避震,常用在关键的摆轮轴上,一个算两钻,上下组合就是四钻 第三种是不规则形状,如擒纵叉上的叉瓦和圆盘顶上 但在早期机械精加工程度低的情况下:红宝石和夹板精度不够,经常会出现误差导致组装困难的情况,所以会再用一个黄铜圈套加两个螺丝来固定两者。而高级一点就用黄金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黄金套筒” 而到了四五十年代随着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零件精加工技术已经很成熟,已经能达到无需套筒就能稳定固定;而到了近代情况实现了逆转,使用红宝石成本比用铜托还要低。 其实机芯结构需要用到的钻数是固定的。如标准的三针设计自动机芯一般是21-25钻和手动机芯17-19钻,因为机芯的设计思路大同小异,轮组和布局已经定型。首先我们来看看哪些地方是必须用到红宝石: 红色圈圈:二轮、三轮、秒轮、擒纵轮 2 × 4 = 8 钻 绿色圈圈:防震摆轮上下各二钻 2 ×2 = 4 钻
蓝色和黄色圈圈:擒纵叉上下一钻、叉瓦左右一钻 2+2 = 4 钻 褐色圈圈:圆盘顶一钻:1 钻 这是标准基础机心的17 钻 在上述标准配置下,要是给条盒轮加二钻就是19 钻 自动系统再加四或六钻,就是21 钻、23 钻 自动加日历系统再加2 钻,就是25 钻 相信这样就能明白手表中的钻数含义了,所以你看到钻数更高的情况,往往是在其他地方加了钻石。特别是复杂机芯的设计需要更多组件,所以机芯钻数当然会高些。如果按照正常思路钻数多是可以证明其机芯更为复杂——从而让大家觉得钻数高就是好 AS.1700机芯改 但在当时出现了一种很坏的风气,就是故意加钻,本来不需要钻的地方也加上,甚至最夸张的情况是直接钻漏洞,在机芯到处加一圈无任何意义的钻石,这样的机芯红宝石总数量就有很多。上图就是最好的例子,号称100钻的华生大三针(实际就是一颗30钻的AS1700改)。 今天要讲的雷达Golden Horse,同样属于高钻代表,型号11675/1。可以看到简约的立体双色盘面,银色拉丝打磨配以钉面刻度,太子妃指针,加之亚克力胶面赋予淳朴的岁月感,一眼就会爱上他 雷达的铁锚logo,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设计,轻轻一耍就会换位置,令你每次看表都有新的惊喜;黑漆字体印刷饱满,RADO让人过目不忘源于logo设计简约易记 除了金海马(Golden Horse),还有银海马(Sliver Horse,)红海马(Purple Horse ),绿海马(Green Horse)这么多种颜色海马区别主要就是海马和字体颜色有差异,其他差别暂时没看出来~ 全红颜色的日历看上去很抢眼 有趣的是开盖模式跟之前写过欧的铁霸一样,采用逆时针旋转30°卡扣开盖设计,简单的用小气球就能完成,如果不懂开的表友就会过于大力导致后盖磨损 可以看到三凸扣的位置,与表壳固定,通过防水胶圈密封,保证其防水防尘达到日常需要。 打开手表看到金灿灿的黄铜机芯,采用AS.1858机芯 由绮年华(Eterna)创始人Urs Schild家族成员于1896创立Adolf.Schild机芯厂,在二十世纪初无论规模还是实力都是排第一。而到了1927年,排名前三机芯厂形成A.Schild SA、FHF、A.Michel SA组成的联合股份公司Ebauches SA (即ETA集团前身)进行计划模式生产,避免各厂家的内斗竞争。直到1978年经济大危机和石英风暴影响下,撑不住的AS与ETA合并,从此著名的AS机芯慢慢消失。 而手里这只AS.1858机芯,与前面说到的华生用的AS.1700同出师门,作为大批量生产的统芯打磨多好称不上,但是AS机芯设计有个很大的特点,可以让品牌自己选择钻数! 以AS.1700机芯为例子,有四种不同钻数选择,分别是手动17JEWELS,手动21JEWELS,自动25JEWELS,自动30JEWELS,其中多出来的五钻是装在跨轮上(在时轮下方带动分轮转动的齿,AS.1858也是这样的设计),可以增强其耐磨性,同时高钻版本相对低钻版本整体素质也会高些。把机芯做到那么多分类真的是服了,很难想象当时AS厂在几十年里生产了约600-700款型号是多么恐怖的实力。 当时品牌商们把高钻作为一种营销热点,所以30钻的机芯在当时非常火热,除了雷达,太多品牌互相在斗“钻”。而其实真正意义上的能増加钻的地方并没有多少,(加了会不会让机芯更好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今天先不讲)后来消费者明白过来了,宝石数量多只是一种出于营销的手段,实际太多钻并没有带来太大意义。回头看历史那些上百钻的机芯,带给大家只是一阵欢笑,留下一个警醒避免再次犯错。 历史上AS1858机芯是AS1903前身,因找不到1858的参数,这里把1903的数据说下。25钻,宽度26MM,厚度5.2MM,摆频21600,动力44小时,双向自动上链,Incabloc避震器 雷达除了陶瓷款,还是有好东西的,这只金海马市面比较少看到如此好的品相,加之30钻高配版更加难得。老款表买起来个人觉得比新款还要讲究,选择多,寻找难度大,可能表很便宜,不过更讲究耐心和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