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离线
- 注册时间
- 2012-11-26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帖子
- 积分
- 9999
- 主题
|
murphyhe 发表于 2014-1-28 22:39
. g4 w( H- E9 J% X4 Y! b/ Z伙计,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只有相对的!!劳稍杆严重缺油会蹭夹板但上链效率不变,ETA滚珠即使不缺油的情况下 ... * N$ W& R3 ^( w* f! z4 ]4 t; ^
嘿嘿,我只是反击squallrains的奇怪**,看其在各个论坛到处黑O,实在不明白为何带个劳有这样的优越感。0 t' L8 w( q; M( c$ a* p
+ g D$ Q/ [5 L( E! e5 f6 n1 U) O
上链效率其实是很多因素的综合结果,无论是官方技术报告,还是大家的实际使用感受,8500的上链效率确实比3135高,而且都是背透,上市7年来还无一例蹭陀记录。
3 u& s; I. M& g0 p" I
# v7 m& [2 ~( T3 {3 U上链效率与两个根本因素有关:1,自动陀的扭矩,2,自动陀受到的阻力* q: F9 _* t3 I9 h n# `) b( r
7 o' k1 p% V6 r9 \7 b# j
按说3135已经是杠杆擒纵的巅峰之作,其上链效率已近极限,为何8500还能超过他15%? F) E) n" x A# p$ N5 p
( Q1 W0 U. x. H. q# D0 S之前我发帖详细说过,其根本原因还是同轴擒纵的贡献,因为同轴擒纵动能传递效率比杠杆擒纵高近1倍,理论上同轴擒纵轮只需要杠杆擒纵轮50%的扭力便可等效驱动摆轮,因此8500的发条组可以做得输出力矩更低。
; p5 @+ P' u1 V ]/ K8 t6 M, P; Q6 H+ b2 R% M! i3 m
正是因为8500的发条比3135更“软”因此其自动上链时,自动陀受到的阻力扭矩更小,自动上链齿轮传动比可以设计得更高,因此自动陀旋转一圈使机芯获得的走时更长。
+ p! V# q6 G4 D$ ?$ l
2 k. x( j5 Y: ~5 i0 ?为何我如此看重同轴擒纵,他真不是一个噱头,也许多年后大家会公认这是一个创举,但现在确实很多人还没认识到同轴擒纵的巨大优势。. S7 Z- I' c. i
1 f, _& x' W6 J
我最近在研究如何通过音频获得准确的机芯摆幅和偏振数据,因此正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可以分享:/ ~5 G" b) q6 {8 d
+ B: \6 C! X$ s+ l- w' g让我们通过对比分析杠杆擒纵和同轴擒纵的音频波形,看看有什么区别:1 ]: q# ^7 s5 ~4 S6 f( {- {% I: H
" n1 q" d2 r# C0 x; t
典型的杠杆擒纵音频波形) n! C% R0 Z$ `& ^) v5 h
2 Q7 S( u P& U- g" Y" D
6 g+ P) }% E" F. {杠杆擒纵过程对应波形:3 a/ o5 ~% N% S
/ p) \) @, L: A/ b2 C
0 A/ W, O& [( R4 e" s& w" f8 G/ M我们可以按得出,音频最高波峰,是在“擒”的时候发生,波峰越高,对应碰撞的能量级越高
# k: i1 O1 {$ |2 d* m! P6 X, ^- z
% \7 B9 [3 K: _& t! R4 w再看看同轴擒纵的音频波形
6 m- H2 R' V6 N& xtac过程波形7 s" K7 ~3 C" J3 H; H
1 R2 @2 L. D+ g$ g; h& D, Q0 s) D7 n6 K! q2 `9 X
tic过程波形
- n: u4 `; ?! T, S
9 K, \3 |7 a' Z% `4 ^7 Q2 r( G2 z$ ^* P6 i4 b2 A1 N& u
同轴擒纵tac和tic的波形并不完全一样,但最大的波峰并非“擒”动作,而是“纵”/ U2 N# L9 R& ]; X' I- L
- j, g+ U2 h( b. b( j7 E* X2 q! A+ i
也就是说,同轴擒纵在能量传递过程中,更多的动能被传递给摆轮,而杠杆擒纵却把更多动能浪费在最后被叉瓦卡主。9 C3 |4 S# j# \! I) u
7 n% [, ?6 T/ n7 D- b$ h
可想而知,要让同样的摆轮和游丝系统保持一定摆幅,同轴擒纵相比杠杆擒纵,需要少得多的能量输入,因此8500的发条,不需要像3135般输出更高扭力,也正是因此,8500的上链效率可以在自动陀轴做得更粗的前提下,获得比轴更细的3135高出15%的上链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