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离线
- 注册时间
- 2012-11-26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帖子
- 积分
- 9999
- 主题
|
murphyhe 发表于 2014-1-28 22:39 
3 H7 L- _" w2 [; [& W& F伙计,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只有相对的!!劳稍杆严重缺油会蹭夹板但上链效率不变,ETA滚珠即使不缺油的情况下 ...
! s- D5 ^6 Q% N5 E# p3 s9 b- s嘿嘿,我只是反击squallrains的奇怪**,看其在各个论坛到处黑O,实在不明白为何带个劳有这样的优越感。. D2 I! a/ T5 ]( b; [( y/ b
8 `" C2 T+ Y& Q2 _! S
上链效率其实是很多因素的综合结果,无论是官方技术报告,还是大家的实际使用感受,8500的上链效率确实比3135高,而且都是背透,上市7年来还无一例蹭陀记录。
H5 F: v. c, `, {0 c! |+ L3 e& F5 w4 b5 s/ s- U' t1 V2 s0 z
上链效率与两个根本因素有关:1,自动陀的扭矩,2,自动陀受到的阻力7 R7 `" q- u" w' @- ?
5 a& ~$ R6 f& t! M按说3135已经是杠杆擒纵的巅峰之作,其上链效率已近极限,为何8500还能超过他15%?
0 k, ?% b5 V- \
* M: g' i+ ^( _之前我发帖详细说过,其根本原因还是同轴擒纵的贡献,因为同轴擒纵动能传递效率比杠杆擒纵高近1倍,理论上同轴擒纵轮只需要杠杆擒纵轮50%的扭力便可等效驱动摆轮,因此8500的发条组可以做得输出力矩更低。
, P% W, d) c d* ` `0 D" Z$ Z1 s
正是因为8500的发条比3135更“软”因此其自动上链时,自动陀受到的阻力扭矩更小,自动上链齿轮传动比可以设计得更高,因此自动陀旋转一圈使机芯获得的走时更长。, L7 X, i9 h- |. m9 U* y4 k& R
, F2 _5 ]$ F0 x! v5 ?" P7 \. W为何我如此看重同轴擒纵,他真不是一个噱头,也许多年后大家会公认这是一个创举,但现在确实很多人还没认识到同轴擒纵的巨大优势。
) d& I/ Q) j' J8 V3 }
* k& d, x) Z5 `8 G3 I( V+ A: _% m我最近在研究如何通过音频获得准确的机芯摆幅和偏振数据,因此正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可以分享:7 c2 g. C8 ^, `9 P+ u# l
z3 V# P$ n {8 b让我们通过对比分析杠杆擒纵和同轴擒纵的音频波形,看看有什么区别:+ V6 r' u1 d; {/ G m% ?
! g! P; w- M. D
典型的杠杆擒纵音频波形
/ f+ S; C( b0 P& X5 u# C
! ~+ g \! F- }4 y% Y3 |' L j# c# J, o/ @
杠杆擒纵过程对应波形:6 p: t, u$ w0 W' N) {3 K( h. m
* O/ B7 B- f4 M2 P8 X/ `/ Z
( M9 K8 g! f1 _' }) \! ~
我们可以按得出,音频最高波峰,是在“擒”的时候发生,波峰越高,对应碰撞的能量级越高8 n% }0 K* A( s f2 ]8 E
x: J% L5 a' U2 Z2 l
% k8 }2 X. R3 r' N: a再看看同轴擒纵的音频波形
: z& d2 ]. v& z! Mtac过程波形
( l% S. u! X: E, @- F
9 t4 {, Y! J8 d
9 u. }# X2 Y+ Q C7 Y/ i( u, l2 [tic过程波形
) F1 ~$ D p$ o8 h" B4 ~; |/ R
+ J$ R2 D u, d1 z
; N: O/ y A% k0 _% x% Y' \" D同轴擒纵tac和tic的波形并不完全一样,但最大的波峰并非“擒”动作,而是“纵”( o, x- S4 z& m: i4 ^4 ^
" H& Q& b% k8 N& h2 h! W- y也就是说,同轴擒纵在能量传递过程中,更多的动能被传递给摆轮,而杠杆擒纵却把更多动能浪费在最后被叉瓦卡主。
$ }( v. m& }( Q! ~/ M; ]
7 C' G( z4 f# {* O5 ^1 _可想而知,要让同样的摆轮和游丝系统保持一定摆幅,同轴擒纵相比杠杆擒纵,需要少得多的能量输入,因此8500的发条,不需要像3135般输出更高扭力,也正是因此,8500的上链效率可以在自动陀轴做得更粗的前提下,获得比轴更细的3135高出15%的上链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