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表通

标题: 【早期五一表赏识之二】关于五一表58-001背盖拼音“错版”之误解 [打印本页]

作者: tjren    时间: 2012-2-8 19:32
标题: 【早期五一表赏识之二】关于五一表58-001背盖拼音“错版”之误解
本帖最后由 tjren 于 2012-2-8 19:32 编辑

关于五一表58-001背盖拼音“错版”之误解。

只所以然误解,是对当年拼音方式和当年地方语言俚语混杂,所产生“错版”感觉。

五一表58-001基本有三种背盖







细图指示



简体版无异议。问题在繁体版的两组拼音:ZHUNG与ZHAO

天津的方言“造”zao,发音为“照”zhao,如同山东人的“肉”“油”类似.不足为奇。为当年拼音不规范而已。

“中”的ZHUNG,是当年拼音就那样书写。例举50年代的四角号码词典










欢迎争鸣!





作者: 机郎    时间: 2012-2-8 20:02
高等知识的探讨,很深!
作者: tjren    时间: 2012-2-8 20:12
机郎 发表于 2012-2-8 20:02
高等知识的探讨,很深!

您好

没那么高深,只是叙述而已...还原历史。把误解得以纠正。
作者: 秋日阳光369    时间: 2012-2-8 20:52
支持LZ的观点,有理有据,分析透彻。
作者: 手表收藏    时间: 2012-2-8 21:00
支持
作者: tjren    时间: 2012-2-8 21:00
秋日阳光369 发表于 2012-2-8 20:52
支持LZ的观点,有理有据,分析透彻。

谢谢理解分享
作者: tjren    时间: 2012-2-8 21:06
手表收藏 发表于 2012-2-8 21:00
支持

谢谢
作者: 听泉    时间: 2012-2-8 22:03
关于天津话     给个链接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6%B4%A5%E8%AF%9D

作者: 刘金岁月    时间: 2012-2-8 22:06
tjren 发表于 2012-2-8 20:12
您好

没那么高深,只是叙述而已...还原历史。把误解得以纠正。

好佐证,好资料,好藏家,分析的非常有说服力,再次改变了一些传统的**看法,真正的值得学习深思的好贴,赞一个
作者: tjren    时间: 2012-2-8 22:31
刘金岁月 发表于 2012-2-8 22:06
好佐证,好资料,好藏家,分析的非常有说服力,再次改变了一些传统的**看法,真正的值得学习深思的好贴, ...

谢谢
作者: 梧桐    时间: 2012-2-8 22:43
学习了。
作者: tjren    时间: 2012-2-8 23:06
听泉 发表于 2012-2-8 22:03
关于天津话     给个链接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6%B4%A5%E8%AF%9 ...

谢谢关注

就天津“土语”或讲“老城里”方言而言,“z”与“zh”是不分的。这就是所谓的“齿音”或“齿音字”。关联还有“c”与“ch”,“s”与“sh”等等。例如:天津市的“市”和挂甲寺的“寺”不分;鱼刺的“刺”和鱼翅的“翅”不分;

作者: tjren    时间: 2012-2-8 23:07
梧桐 发表于 2012-2-8 22:43
学习了。

谢谢关注
作者: lxhprc    时间: 2012-2-8 23:25
学习了
作者: 88璐璐88    时间: 2012-2-9 08:37
学习了,有凭有据,真是分析的入木三分。
作者: 孩子他表舅    时间: 2012-2-9 08:59
真是不愧天津表专家啊 58001系列很全啊
楼主的帖子一下就消灭了市场上什么错版的炒作
作者: tjren    时间: 2012-2-9 20:30
lxhprc 发表于 2012-2-8 23:25
学习了

谢谢关注
作者: tjren    时间: 2012-2-9 20:31
88璐璐88 发表于 2012-2-9 08:37
学习了,有凭有据,真是分析的入木三分。

谢谢关注
谢您加分
作者: tjren    时间: 2012-2-9 20:33
孩子他表舅 发表于 2012-2-9 08:59
真是不愧天津表专家啊 58001系列很全啊
楼主的帖子一下就消灭了市场上什么错版的炒作

谢谢关注
其实我只是如实陈述。可能要得罪许多人了
作者: 花千岁~    时间: 2021-1-15 11:39





欢迎光临 名表通 (https://watchlead.com/w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