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上链在机械表的发展历程来看,是一项非常值得人们记忆犹新的经典机械结构。此技术对于使用机械表的人们来说应该是最实用的,原因是它的诞生让每天佩戴机械表的人节省了很多之前不厌其烦为自己的表上链的时间。万国虽然不是最早发明自动机构的品牌,但是万国研发总监比勒顿于1949年创造了本品牌最具有标志性的技术—比勒顿自动上链系统,并且与制表业内同类自动系统相比较也是“神来之笔”。此自动系统由于机构造型以及工作起来的动作非常像啄木鸟,后来被更广泛的称之为“啄木鸟”自动上链系统。
万国自动腕表Portuguese Automatic 系列IW500107腕表
自动上链发展史
1.1770年,瑞士制表大师Perrelet针对机械表只能手上链的劣势发明了自动上链机构,但由于当时正处于怀表时代,此项技术只能被应用于怀表当中。
2.真正让自动技术在手表上流行的是来自于英国马恩岛的John Harwood所发明的自动撞陀。虽然此项专利设计并不是自动上链的真正原型,而是介于手上弦与自动上链的过渡设计。它虽然可以实现自动上链,但是它存在的弊端也很明显--自动陀只能180度旋转,同时上弦效率比较低,最多存储12小时。
3.为了弥补自动撞陀的不足之处而做出具有革命性创新的是劳力士,此品牌于1929年申请的专利技术突破了撞陀的局限性,将自动陀设计为全副转动模式。
单向PK双向自动上链
自动上链系统分为单向与双向上链两个类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半自动与全自动。这两个类型的自动上链系统在制表业内始终是个具有争议的热点,上弦效率是自动系统最体现品质的性能指标。我为大家说明一下单向与双向的区别之处:
1.自动机构存在一个设计核心参数—制动角,它的含义是自动陀摆动静止的位置与中心轴线的夹角,此角度直接影响了自动机构的上弦效率。
2.单向自动机构只是在一个方向可以实现自动上链,也就是说存在这么一个制动角,另一个方向则是没有任何阻力的空载转动。正是由于单向存在一个自由转动的空间,使得摆陀的转动惯性会很大,这好比蓄力后再发力一样,使得佩戴者在运动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满意的上链效果。
3.双向上链机构在两个方向都存在制动角,也就是说不论摆陀哪个方向摆动都会实现上链的目的,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都存在一定阻力,摆陀不会像单向上链一样摆动的那么随意,佩戴者可以通过适当多一点的运动量达到上链满足的目的。
万国比勒顿(啄木鸟)自动上链系统
技术特征
“啄木鸟”这个称谓非常形象的解析了万国此款比勒顿自动上链系统的的结构特点。它最主要的部分是桃形凸轮17和与之相配合的双滚轮27,上弦杠杆10以及负责双向上弦的拨爪8和9。
1. 被设计成桃形的凸轮17,与左右对称设置的滚轮27相配合。两个滚轮27与两个上弦拨爪8和9都被设置在上弦杠杆10上,以轴14为回转轴转动;
2.自动陀与桃形凸轮17通过螺钉23固定为一体,并且以轴19回转轴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同时带动桃形凸轮17同步转动。由于桃形凸轮的外形是对称设计,不论摆陀是哪个方向转动,它与两个滚轮的配合关系都会保持一致。
3.在桃形凸轮的驱动下,上弦杠杆10使用自己身上的两个爪子8和9拨动上弦传动轮系,以此来卷发条盒里的发条,紧储能量。
4.自动摆陀由重合金打造,使用这种材料是为了达到产生大的转动惯量,提升上弦效率的目的。然而,超重的摆陀会给自动上链机构一定的压力,那么如何缓解这份压力是个待解的问题。万国的比勒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承载摆陀以及桃形凸轮的支架,有一个开口设计。此目的是为了起到一定的减震效果。
万国比勒顿(啄木鸟)自动上链结构图
如今不同品牌都会习惯性地使用其中一个类型作为主打自动机构。随着ETA机芯的大范围使用,其发明的超越式双轮自动转换机构完美实现了双向自动上链,全自动逐步占据了上风。此外,劳力士的双红轮自动上链系统也是声名远扬。万国的此款比勒顿双向自动上链系统是我见到过的最充满智慧的自动上链系统,虽然不知道当年万国的比勒顿是通过什么灵感想到了此设计思路,但是万国表迷为之起名“啄木鸟”很有仿生的味道。以此技术而衍生出来的其他品牌自动上链系统也有不少经典之作,精工的“魔术爪”很具有代表性。
欢迎光临 名表通 (https://watchlead.com/w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