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表通

标题: 四分之三夹板比桥式夹板好?? [打印本页]

作者: 八声甘州    时间: 2015-4-14 21:17
标题: 四分之三夹板比桥式夹板好??
本帖最后由 八声甘州 于 2015-4-14 21:19 编辑

在腕表之家上看到的,难道四分之三夹板真的比桥式夹板好??红字部分的内容准吗??详见下文...

了解朗格从它的四分之三夹板说起
2015年04月13日 09:05来源:腕表之家 原创作者:毛壮

      [腕表之家文化] A. Lange & Söhne(朗格);一个毋庸置疑的最顶级的且没有之一的德国钟表品牌。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同属最顶级钟表品牌之列。当然,一个钟表品牌可以毫无争议的称之为最顶级,绝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毫无理由的。特别是对于朗格,理由可谓是相当的充分,但我们今天就先聊其中一个理由——朗格的四分之三夹板。

      看完开头,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问我同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是四分之三夹板。通俗的讲,这个夹板就是盖在机芯上用于固定齿轮,且面积大约占机芯面积四分之三的一块金属板子。如果从更加专业的角度讲,就是将原动系夹板与传动系夹板合二为一的夹板,至于为什么采用这种结构,那还要从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先生在1845年12月7日建立表厂后说起,在当时那个没有数控机床的年代,怀表机芯一直有一项技术问题困扰着他,就是之前机芯的轴承和齿轮通常安装在分离的桥板和夹板下,而这样做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会导致机芯在可靠性与走时精准度上受到影响

     因为这种分离式夹板的方式就要求制表师在组装机芯的过程中必须极为精心的操作,期间需要对齿轮和夹板进行不断的尝试和调整,才可以将各个齿轮安装至正确位置以使它们相互作用。但只要其中某一块夹板的基准线改变,其他所有夹板就要再次检查,甚至还需要重新定位安装,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夹板位置也会稍有移动,以至怀表需频繁地校准。

      所以这种极费心力又得不偿失的工作对于朗格先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他的目标是制作长期可靠、质量上乘的时计。最终他重新研发制作了一种上夹板,将所有重要齿轮的齿轴整合在一起,而单个轴承的位置则被独立的夹板固定。尽管这样做需要特殊的技术才能同时将上夹板下的所有零件放入相应位置,但是却极大地提升了机芯的组装速度。之后,朗格先生开始不断的改进这种上夹板的设计,大约在20年的时间里,连续发展了几个阶段之后,于1864年,这种只有擒纵系统的摆夹板外露,擒纵轮也随后被整合的覆盖机芯面积四分之三的上夹板最终定形,四分之三夹板就此诞生。这种夹板的诞生在今后不仅成为了朗格的特色,更成为了整个德国制表业的特色。

     1990年,经过朗格家族第四代传人瓦尔特•朗格先生不懈努力,朗格品牌最终得以复兴,也从此踏上了制作腕表的崭新之路,为了向200年前诞生的萨克森精密制表业奠基人致敬,四分之三夹板也同时成为了朗格腕表的经典标志。曾经有一种说法是说,朗格之所以要使用四分之三夹板,主要是为了省事,因为当时德国在精密机械上的加工精度,和瑞士相比差距很大。

    对于这种说法,我的观点是在怀表时期我承认德瑞两国的差距,也承认打磨一个夹板比打磨多个夹板更轻松。但客观的讲,在技术层面四分之三夹板和数个桥板构成的传统结构相比,确实大大改善了机芯稳定性,在降低齿轮轴距公差的同时也使机芯更加的抗污,其怀表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如今到了腕表的时代,朗格的四分之三夹板在保持一贯优良性能的前提下,无论是在制作还是打磨,不仅不省事,反而会比其它的品牌更加费事。

      首先我们就来看一下夹板的材质,朗格虽然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使用德国银材质制作机芯夹板的品牌,但它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所有机芯夹板都采用德国银制作的品牌。之前有很多人问我,朗格为什么要使用德国银?首先德国银并不是银,而是一种铜、锌、镍比例为5:2:2的合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铜,虽然比黄铜贵,但毕竟都是铜,使用它并不能使机芯更尊贵;其次,尽管白铜比黄铜更坚固,但对腕表性能上的提升可谓微乎其微;第三,由于德国银没有镀层,安装时留下指纹无法去除。

     然而面对如此多的质疑,朗格毅然选择了德国银材质,理由就是为机芯增添那一丝的美感。由于德国银中镍的氧化程度相当低,所以德国银在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气时只会缓慢地起作用,同时合金表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一层美丽的金黄色光泽的保护层。正因为这个原因,德国银表面可以无需其它电解质或抗腐蚀涂层。这种现象我们在瓷器上称之为开片;在文玩上称之为包浆;在酒上则是陈年的光华。

      由于腕表的体积远远小于怀表,所以对四分之三夹板在加工、打磨与安装上的精度也就更高,首先朗格会使用先进的切割技术使四分之三夹板的制作精准至千分之一毫米。然后通过手工与机械的默契配合对夹板进行完美打磨。在对夹板进行表面打磨之前先要进行周圈抛光,这项工艺是运用滚动砂轮,以人手将夹板的垂直边缘在砂轮一侧压碾。

      其中格拉苏蒂菱纹图案是四分之三夹板上最重要的一项装饰,需要以滚动砂轮沿着夹板表面斜辗压出平行的直纹。

     呈云状的纹饰我们一般称之为圆珠纹,这种纹饰我们一般在主基板的正面较为常见,但你不知道的是,四分之三夹板的内侧就是这种纹饰,但遗憾的是,如果不是表的主人自己拆,他可能一辈子都欣赏不到夹板内侧的美丽纹饰。

     这种纹饰的打磨采用小的滚动砂轮在夹板表面点刻而成,一只手转动夹板,一只手将砂轮在夹板上点刻,纹饰从内而外伸展,每一层圆点都为来回覆盖而成,如果转动力度稍有不匀,打磨就会功亏一篑。

     在众多打磨工序中,最见功力的就要数倒角打磨,因为这一工艺同时涉及切割斜角和抛光打磨。而朗格的四分之三夹板不仅是每一个边缘,甚至是每一个宝石轴眼,每一个轴承孔位,都经了倒角或者说削边处理,如果你看见夹板每个孔位之袖珍,数量之繁杂,你就知道这道工艺有多么奢侈。而这种环节,机器是无法完成的,所切割的夹板边缘都具备统一的宽度和视觉角度,同时斜角也完全采用手工打磨抛光。

      众说周知,一个夹板上的孔位和轴眼越少安装时就会越轻松,所以从安装的角度,我一直都认为朗格的腕表使用四分之三夹板是明显的“自虐”,要知道现在一款最简单的Lange 1都至少有8个轴眼,安装时要同时对准8个轴眼,别说装,就是想想都觉得不寒而栗,况且朗格还有很多更复杂的表,我想这个世界上为了极致的完美如此喜欢“自虐”的品牌恐怕也就只有朗格了。(图/文 腕表之家 毛壮)






作者: suwenyu    时间: 2015-4-16 09:40
本帖最后由 suwenyu 于 2015-4-16 09:54 编辑

应该是朗格的一家之言吧.
桥式夹板,更利于误差的修正.
君不见 朗格的 机芯,往往是粗壮型?
3/4结构不易进一步精小化,而且黄金筒工艺,在现代制表中,与3/4的配搭,装饰性大于实用性.众所周知,三点确定平面. 但朗格也无法执着三螺丝固定每个套筒.
而对于夹板的形式,朗格给人有 五十步笑百步 之嫌.


作者: gooyee    时间: 2015-4-16 09:46
维修安装难度都更大吧
作者: Michael.L    时间: 2015-4-16 10:01
扯蛋吧

作者: ZL6200308    时间: 2015-4-16 10:18
我就觉得好看,其他的我8懂
作者: 防风    时间: 2015-4-16 10:57
一家之言,其实桥式打磨倒角更费事吧,朗格的打磨和PP比不知道那家更好
作者: nomorewatch    时间: 2015-4-16 11:01
给予商业目的的一种作秀而已
作者: cjacker    时间: 2015-4-16 11:42
整体甲板最初无疑是工艺跟不上,为了加工省事。英、瑞的老芯都有3/4甲板,甚至美表也能找到整体甲板的影子。低端表甚至铆合的一次性表、钟也有3/4甲板。

绝大多数现代机芯(如eta,劳等)已经不讲什么甲板形式了。现代朗格更多是一种风格的体现,包括套筒螺丝等,装饰性大于实用性。毕竟传承断过,必须要通过一些带有鲜明历史色彩的特征来找回来。




作者: suwenyu    时间: 2015-4-16 11:58
cjacker 发表于 2015-4-16 11:42
整体甲板最初无疑是工艺跟不上,为了加工省事。英、瑞的老芯都有3/4甲板,甚至美表也能找到整体甲板的影子 ...

对.  朗格所做,是出回味历史传承的牌.  而非技术工艺的真正需要.
夹板,套筒,德国银......如今都并不是具有先进性,而且是有些落后的东西了.
作者: 小昱    时间: 2015-4-16 13:11
商业宣传而已。
全夹板和3/4夹板后来之所以被淘汰是有原因的,首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全夹板和3/4夹板不好加工,然后是安装更困难(许多现代机芯在夹板上打洞就是为了方便轮系安装),同时3/4夹板也不见得更加坚固。桥式版路加工难度小一些。后来美国表的分列式夹板算是走了个折中路线,而且分列式版路被绝大部分现代机芯接受。后来桥式版路越来越少的原因是加工精度上去了,大夹板也很好加工,桥式版路相比更费工(零件数多),成本更高。
在现在的技术下,版路已经是一种风格化的东西。个人观点,供参考。
作者: 别喊我金刚    时间: 2015-4-16 15:33
这个还还好,装过一种怀表机芯的,擒纵马叉的轴眼都在那块大夹板上
真是让人头疼。
作者: urin1010    时间: 2015-4-16 23:12
4/3夹板是一种很典型的传统萨克森格拉苏蒂款的表现形式。复古,情怀,让喜欢这类的购买,仅此而已。
作者: 八声甘州    时间: 2015-4-16 23:15
suwenyu 发表于 2015-4-16 09:40
应该是朗格的一家之言吧.
桥式夹板,更利于误差的修正.
君不见 朗格的 机芯,往往是粗壮型?

多谢解惑,不胜感激。
作者: OHSEAL    时间: 2015-4-17 00:13
现在看就是风格差别,至于水平高低还得看谁做.
作者: FLEX    时间: 2015-4-17 00:21
我这个算么?

作者: 小昱    时间: 2015-4-17 15:06
FLEX 发表于 2015-4-17 00:21
我这个算么?

这个算分列式夹板吧,美国表常用~
作者: nomorewatch    时间: 2015-4-17 15:14
FLEX 发表于 2015-4-16 08:21
我这个算么?

三分天下式
作者: shek329    时间: 2015-4-17 17:46
本帖最后由 shek329 于 2015-4-17 17:51 编辑

如果站在历史角度看,朗格最先效仿的是英法系怀表,法系怀表当时确实有夹板覆盖面积小、不牢固的问题,所以朗格借鉴了英国大夹板的模式,并以此定为格拉苏蒂怀表的风格。后人大多认为瑞士模式更先进一些,手表时代大夹板几近被淘汰。有意思的是,怀表时代许多瑞士桥板机芯比格拉苏蒂式大夹板机芯便宜得多,没身价,有些商人就拿瑞士桥板机芯改成大夹板机芯冒充格拉苏蒂出品,朗格也和他们打过官司,其中一个品牌今天大家都知道:NOMOS。
德国银材料反而是早期瑞士机芯用得很多,因为瑞士白色机芯所占比重很大。朗格师承英法,喜欢镀金。德国银多是用在出口方面,因为美洲市场喜欢白色雕花机芯,所以德国银本来不算是很明显的朗格特征,只是在现代手表机芯上,复兴的朗格又把它搞活了,也越来越多品牌用这种材料来显示特别。
作者: magazine    时间: 2015-4-17 19:39
德国人在怀表时代机械不如瑞士?这个我觉得值得商榷吧,最起码瑞士怀表在崛起之前都是美国英国人是老大
作者: shek329    时间: 2015-4-17 20:29
本帖最后由 shek329 于 2015-4-18 11:48 编辑

术业有专攻,18世纪英法很强,一个精准一个复杂。19世纪瑞士崛起,老大地位渐露,但是良莠不齐,后来很多杂牌混得比技术实力派还好。
德国格拉苏蒂派起步比较晚,路数介于英法和瑞士之间,说集大成有点过,但确实效仿得法,风格既学英法,也引进瑞士复杂组件,比较可惜的是战争原因,朗格错过手表工业发展的大时代。
美国怀表借鉴德国很多,朗格最初培养的学徒后来移民美国就是大师。
作者: cjacker    时间: 2015-4-17 20:37
magazine 发表于 2015-4-17 19:39
德国人在怀表时代机械不如瑞士?这个我觉得值得商榷吧,最起码瑞士怀表在崛起之前都是美国英国人是老大

分从那个角度看。

怀表时代,英表、美表在精准程度、机械化加工程度上都超越了瑞表。美表的汉密尔顿、高路云都曾经做过整个钟表市场的老大,铁路怀表的鼎盛时代,PP的售价甚至不如汉表。但从工艺水准、发明数量来看,当时的最高端还是在瑞士,比如美表极少(几乎没有)制造三问等复杂表款。

这跟今天劳力士和PP的情况类似,单论品牌销售额,甚至谈精准,劳力士毫无疑问的市场老大,欧米咖销售额都是PP的两倍,但要说高端,大概公认还是PP。

德表当时有阿斯曼、朗格等为代表的品牌,也确实留下了一些精品,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总感觉还是拼不过当时瑞表的高端,比如PP,VC之类的。

今天的市场经过swatch、历峰等集团的整合,呈现出新的格局,比如当年不输太多的阿加西、浪琴,今天已经难望PP的项背。原来历峰为跟PP抗衡,主推VC,现在反而主推朗格。以历峰打造“沛纳海神话“的经历来看,确实还是有一套的。






作者: j51203    时间: 2015-4-17 21:19
翻炒现象,古老当时兴。只要用心造,都会是好表!
作者: chris004    时间: 2015-4-18 09:01
国产表的钟山牌就是采用大夹板,业余爱好者装配钟山机芯比较困难,可以推测大夹板的制造成本低很多,可以抵消多支出的工人工资。
作者: nomorewatch    时间: 2015-5-6 04:03
shek329 发表于 2015-4-17 04:29
术业有专攻,18世纪英法很强,一个精准一个复杂。19世纪瑞士崛起,老大地位渐露,但是良莠不齐,后来很多杂 ...

哪位学徒移民美国就成大师了?




欢迎光临 名表通 (https://watchlead.com/w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