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正能量 发表于 2014-9-19 10:09:40

中国对自鸣钟的早期仿制

从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钟表就随之传到了中国。罗明坚曾送给广东一位官员一台大自鸣钟,他将此钟改装成合乎中国观念的十二时辰,还把钟上的阿拉伯数字改为了汉字。在利玛窦送给万历皇帝的礼物中,也有自鸣钟,利玛窦就是靠修理自鸣钟,才得以进出明朝皇宫。
清康熙年间,先后有六位传教士在宫中从事钟表制造:安文思、陆伯嘉(Jacques Brocard,1661—1718)、杜德美、林济格(Francois-Louis Stadlin,1658—1707、严嘉乐(Charles Slaviczek,1678—1735)、安吉乐(Angelo Pavese)。在这些传教士的努力下,清宫的造表技术不断提高。康熙四十七年(1708),江西巡抚向康熙进贡了一件西洋钟,康熙说:“近来大内做的比西洋钟表强远了,以后不必进。”这表明此时宫中的钟表制造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准。康熙还将钟表分给他的皇子皇孙,雍正在《庭训格言》中就说:“少年皆得自鸣钟十数以为玩器。”
到乾隆时期,清宫的造表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乾隆本人对西洋钟表一直有很大的兴趣,他时常让两广总督留意收集新的西洋钟表。后来,他感到仅靠引进是不够的,就进一步加强了让宫中传教士制作钟表的工作。康熙朝已经设立的“做钟处”到乾隆朝时发展到顶峰,人员最多时有一百多人。对那些制作钟表有功的传教士,乾隆还常有褒奖,如法国传教士沙如玉(Valentin Chalier,1697—1747)就曾两次得到过乾隆的奖赏。根据现存的《做钟处钟表细数清册》统计,从乾隆十一年到二十年(1746—1755),“做钟处”生产钟表44件,从乾隆二十二年到五十九年(1757—1794),“做钟处”生产的钟表保存在宫中的就达116件。
最早传入中国的计时器,时间约在13-14世纪。
现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大量18世纪的西洋钟表,其中既有康乾时期由欧洲输往广州,再由粤海关监督购置,作为贡品贡进内廷的;也有“做钟处”的传教士和中国匠人在宫内生产的;还有一些是英、法、瑞士等国家的使节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皇帝的。当时欧洲和中国的钟表贸易量比较大,以至法国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也曾设计了一个和中国做钟表贸易的庞大计划,只是这个计划最终并没成功。
故宫所藏的这些西洋钟表大多数为铜质镀金,外观金碧辉煌,造形精致,许多钟表都装饰有色彩鲜艳的珐琅绘画,所绘人物、鸟兽栩栩如生。工匠们很好地利用了玻璃镜的反光折射作用,使它们看上去更加眩目。这些钟表的内部构造复杂,几乎都设有各式转花、跑人、水法、转轮等机械装置,随着时针的移动,钟表里的人物、鸟兽会有不同的动作,并不时演奏出悦耳的乐曲。例如现存故宫的最大的玩具钟表“铜镀金写字人钟”,高231厘米,一旦上好弦,表中间的机器人就可以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的汉字。据说这是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他退居太上皇后,还将这座钟搬到他居住的宁寿宫,每日坐看把玩。
随着西洋钟表的传入,也逐渐催生了中国民间钟表业的发展。晚明时,江南地区就已经有人模仿传教士制造钟表。清朝时,民间钟表业进一步发展。据学者考察,在康熙中期,南京至少有4家钟表作坊,平均每个作坊每年能制作10架钟。到咸丰元年(1851),南京已经有了40家钟表作坊。嘉庆年间(1796—1820),苏州的钟表制造已经形成专门的行业,钟表匠已经有了自己行业人员的公墓,而且钟表生产也开始有了分工,乡间生产零件,苏州作坊进行组装。
1809年,徐朝俊着成《自鸣钟表图说》一书。徐氏是徐光启的五世孙,由于家学原因对西学一直很关注。他在书的自序中说:“余自幼喜作自鸣钟,举业暇余,辄借以自娱。近日者精力渐颓,爰举平时所知所探测,授徒而悉告之。并举一切机关转捩利弊,揭其要而图以明之,俾用钟表者如医人遇疾,洞见脏腑,知其病在何处。”书中配合大量图示,对钟表的名称、结构、制作、组装、修理等作了详细的分析。此书是中国第一部研究钟表的着作,也是中国近代钟表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由于大量生产和进口,到清中后期,钟表已经相当普及,“城市里的教堂、商馆、衙署及公共建筑,均有安装自鸣钟者;人群中的官员、教士、商贾、仆役、妓女亦有配西洋表者”。当时的官员富商家庭大都收藏西洋钟表,少则十架,多者达数百。着名的大要和谐和坤(1750—1799)被抄家时,从家中竟查出钟表近六百件,由此可见西洋钟表流传之广。




转载自 :中国钟表网

伊海何生 发表于 2014-9-19 13:24:34

:victor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对自鸣钟的早期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