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广州流金岁月钟表维修 13925124671
打印

[钟表基础知识] 名表通经典回顾集

[复制链接]
35907287
81#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3:37:52 | 只看该作者
[钟表基础知识] 写给新人朋友(续)BYxx707

著名的徐版写过一篇著名的帖子叫写给新人朋友们,我也在这里狗尾续貂加入一下我的心得

希望后面的朋友能少走一些弯路。


首先讲一下新人购表的流程


新人朋友买表前最后能确定好自己真正喜欢的款式,尺寸,牌子。如果有机会的能到专柜去试戴一下最好,因为根据图片和描述是无法很直观的了解上手的感觉的。如果只是因为图片的精美或者一时的冲动就下手买表。到手后就会很容易懊悔,再出手就很容易亏钱。


选好目标后,怎么样真正了解这款二手表的合理价格呢?公价只能做参考,不能做依据!二手表论坛有搜索功能,你可以根据表的型号、表的品牌、工艺等关键词来搜索以前的交易帖子,虽然卖家都有交易后编辑掉价格的约定俗成,不过有时候别人会将价格拍照,多看看以前的成交价你就会有一个参考的大致价格了。而且爱表族的分类论坛,淘宝网上也会有这款表的日本水货价,国外行货代购价,都比公价便宜。也可以问一下你心目中的老鸟,不耻下问嘛!


既选好目标,又知道了大概的价格后,这时就需要选择卖家了,一般来说,我推荐大家向大卖家买表,在这里所谓的大卖家是指给论坛缴纳了一定费用,经营二手表很久了,信誉度比较高的卖家,这样的卖家对售后比较负责,而且重视自己的商业信誉,其次就是一些注册年代久的老表迷,他们喜爱二手表,经常折腾自己的爱表,购入新的表款,经常在论坛出没的熟面孔,基本也不会做有损信誉的事情。如果是和注册不久的新表迷交易的话就一定要慎重了。


下一个步骤,也就是具体的购表环节了,这里我就要多说几句,二手表毕竟是二手表,有的甚至是三手,四手表,那么大家接受二手表就要接受二手表的瑕疵,它的价格美好,能满足我们佩戴名表的欲望,但是绝大多数的二手表都是有瑕疵的。我个人认为,二手表的表头成色最重要,一个二手表的功能没问题 ,如果针面有瑕疵,也会大大影响这只表的价值。大家最好选择针面完好的二手表。二手表的基本情况一般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来展现,最多电话沟通一下,那么新人买表一定要问清楚这几点:1 附件是否齐全,能否保修 2年代3走时4腕径5表径6夜光7有无氧化8蓝宝面有无伤9机芯10有无打磨翻新。很多朋友在意二手表开过盖没,我这里到觉得开盖与否不是很重要。最好能要到表近况的清晰大图,有微距大图更好!如果有可能再问一下表的上家是谁,二手表很少有一手自带的!


了解了表的基本情况,如果有了确定的购买意向了,就到了比较关键的交易方式的选择了。一般来说,有论坛中介,先款,先货,支付宝,面交这五种交易方式,我本人爱用先款这种方式,因为最节约钱,又能体现自己购表的诚意,不过说实话我本人选择先款的对象已经很小心了,但是还是成了不少暗亏,徐版是很清楚的,如果走支付宝,你本人新人一个,拿到表以后有什么毛病你也不一定能看出来,面交也危险,毕竟二手表的鉴定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所以我在这里郑重提醒大家,一定要中介,就算表以后出了问题,中介也会对你负责,不要节约中介费.

整个二手表从选择到购买我都讲完了,下面就谈谈我玩表的心得,怎么样最大限度的少折腾亏钱!


首先,你最好选择最热门的品牌,这里推荐劳、帝、欧。这几款在中国品牌认知度很高,大家心里接受度也自然就高,可以说是拥护者甚多。最好选择年代比较近的表,中古表爱好者毕竟是少数,少碰石英表款,玩表的人一般都认同机械机芯,对其钟爱尤佳,成色越好的推荐购入,毕竟成色太差的表很难勾起别人的购买欲望。不推荐购买夜光失效或者针,面氧化,表盘有伤,表头硬伤的二手表,这些表你以后折腾就不好出手。最近流行大表径的表,选择38以上的二手表也容易出掉。入手表最好选择带有原装钢链,一根品牌皮带价格很低,你可以随意搭配。


    然后,最大程度的降低你购表价格,最好能低于平均市场价格,你就利于不败之地了!大卖家一手卖出的表价格一般都定得很有水平,基本不会给你转手小赚的空间。如果是想不怎么亏钱的朋友,那就请多多关注到论坛,因为随时都有可能有玩家将才买的表小亏转手,我个人愚见,最好是抢购大卖家才卖出又转手的表,虽然折腾不一定都亏着出,但是多数时候是如此。这样表的性价比就很高了。不过手慢了可就没有了哦!


    最后,不建议购入全新表,就算是你没有戴一撕掉膜,表就贬值了,很贵的表也就马上消失好几千的价值,因此对成色开盖附件要求很高的朋友就可以买入这种所谓999新的表,价格就很实在。


8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3:40:09 | 只看该作者
[钟表基础知识] 我玩我表…不亦乐乎…… BY simon1
很显然、不一定是名贵的表款产才能让喜悦产生,因为我没有太多的钱、因此我无法PP/VC/佩纳海。所以很多时候用100元买到一个50年代的mido或者是200元买到一只60年代的longines已经足以让我欢呼雀跃了,相信论坛里绝大多数都是和我一样的爱好者而非专业人士,彼此都是来此寻求乐子的,每个人都以快乐为最终目的,对我而言玩就是玩不必太过于拘泥技术层面的东西,假若把玩上升到哲学的高度那一定很累、不玩也罢。我玩表但不想被表玩。借此帖子记录我的腕表点点滴滴……
小时候便对精密的机械充满兴趣,初时来论坛不外乎是想看看手中的表属于什么级别满足一下虚荣心而已,不想在泡了一段时间之后对这些精密机械的兴趣越发浓厚,这当然是因为各位先知先觉的帖子使然,当时手里有一支R的16233和T的79280已经觉得十年内无需再买表了,刚才大约算了一下到目前为止手里竟然已经拥有近百只不同类型的表款(当然只是廉价表款而已罢了)今天我可以很自然的佩戴一支外表老旧充满岁月痕迹的longines、tissot甚至seikosha昂首阔步于大街上完全没有半点不自然的感觉,玩表的过程让我的虚荣心消失得无影无踪,毫无疑问、这是我在此最大的收获之一。
数年前在auckland时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所事事,每日便不断重复游泳、钓鱼、晒太阳、逛跳蚤市场买便宜表的生活。渐渐的对表款的喜好也从最初的喜欢大表继而到现在更青睐标准的尺寸如33mm-36mm等标准尺寸,钟表论坛跳蚤市场曾经是常来淘宝的地方,这里真有意思,网络如社会、人间百态、嬉笑怒骂、也在这虚拟的空间内上演的淋漓尽致。玩表的心态也一直都在随着认识的程度而改变着,当然确切的说事实上到今天为止我对钟表技术深层次范畴内的认知感几乎还处于半表盲状态……
  


TITUS:为什么要说这个表?因为对于我来讲意义非凡,从我刚刚懂事开始我就认识了铁达时这个牌子,老父是内战时期的老战士、在1950年他以胜利者的身份占领了一座南方的城市时也许是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在一家商店里买的,到后来也就是我手里第一只的表。五十多年后表也和父亲一样老去,我对这个牌子的认知以及喜好完全源自感情的因素而非技术上的原因。这只17J的手卷表在老父驾鹤西游以后也开始停停走走甚至已经已经完全不走了……
ETERNA:这是我真正开始喜欢腕表后留意的牌子,它是ETA的老祖宗,手卷和自动都收集了多只,手里所有的ETERNA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可靠性优秀,哪怕是50年代的手卷至今依然走时精准铿锵有力,在自动系列当中个人最喜欢的是装载有1489K机芯和eterna3000超薄机芯的型号,前者1489K据说是ETA28xx系列的真正源头,从外观到金属表面的修饰却比后来的普通版本的28xx要美观许多。而这个1489不同年代的出品在细节上也有一些差异,从外表上看主要区别在微调系统上,早期版本是指针式微调,后期版本则演变为螺丝微调,我不知道哪个版本更好,因为我拥有的所有版本都表现还不错,后者是2892的原始版本。我自己衡量良好的标准也非常简单那就是:可靠耐用走时准确,走时精确是我的首要标准。若不能准确计时则失去了计时器最基本的意义,也正是这一点我从来不碰老古董如怀表之类的东西。
TISSOT:喜欢这个牌子从听到它上链的声音开始,自动陀旋转时发出的那种柔和而丝丝入扣的声响让我有打开它一窥内里的冲动,很青睐装有自厂系列机芯的自动表(有些型号是7xx)这个牌子过手应该也超过10只了。就外观来讲最喜欢的是有精美帆船背雕的版本。
MIDO:很难去形象地描述它的外观设计,我只能说它的外观古朴得很“笨拙”但恰恰就是这种笨拙吸引了我,mido我喜欢powerwind(或之前)的产品,这种笨拙的设计很可爱,粗大的时标和暗藏的表把是它的基本特征,暗灰色的机械充满古朴的气息,自动陀永远都是悄然无息的旋转。下一个目标是那只苍蝇字时标的版本,较后期的装载ETA2836的表款也不错,修饰有精美的日内瓦纹理,无论是外表的精致度还是行走的可靠性和tudor的2824相比根本没有太大差别、一样的精确可靠,近年来mido的制作似乎不那么用心了。
LONGINES:优雅而秀气、这是浪琴外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早期的19AS啄木鸟机芯非常的吸引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只拥有半只啄木鸟。话说几年前有一次到HK卖古旧物品的街道上看到一个古朴精美的longines手卷表,机芯上写着19AS字样,心想19AS自动我见过但手卷版本却闻所未闻,大有一种捡到宝的感觉,惊喜之余当下以900HKD买下美滋滋的回到家里,因为很忙也就一直都没有碰它,直到有一天论坛的朋友到访,取出让友看、不到一分钟友人即说:这个表根本就缺少了自动陀嘛!我放眼看去、表面上明明花体写着automatic!一时间几乎晕倒,不为我买了半只鸟,而为了自己的粗心大意。从此这件和中头奖概率相若的事情正式载入我的玩表史册。目前手里拥有装载有847,990,2892等机芯的表款。不论是精致的19AS啄木鸟还是历久弥新精美无暇的990、听着它发出的滴答滴答悦耳的声音似乎在用最古朴的语言优雅的吟唱出其辉煌的历程,透过990那高速旋转的摆陀仿佛时间隧道就在你的眼前、往前一步你便能触摸历史,这些充满设计之美的犹物不论经过了多少流金岁月之后依然会带给你喜悦……
  

SEIKO:拿精工说事,势必会引起一些反倭FQ的不快,但尔等如不能师夷之长技那么就不要去奢谈制夷。对于倭国、我们学习它们技术的目的之一就是有朝一日再一次的征服它。
战后百废待兴的日本在那段时间当中正在奋起直追,在那段日子里倭人学习越王卧薪尝胆穷其精力和技术制造各种产品以期让世界重新接受它们,它们根本没有选择这是唯一能做的事情。从明治维新开始“脱亚入欧”的思想无时不在影响着这些黄肤黑发的亚洲人,以致于它们都认为自己已经是生活在亚洲的“欧洲人”的地步,遗憾的是不论是身高还是思想它们还没有完全的进化到和我大汉民族一般伟岸……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就事论事seiko是我目前收集的目标之一,最初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便宜。纵览精工的腕表历史不能不提70年代之前的精工乃至更早期的seikosha(精工舍)。我接触精工的较高端产品从它的lord matic(LM)开始,我不知该如何去理解LORD的具体意思,当年若KING-SEIKO是精工的帝王那么LORD应该理解为比“王”低一等的“贵族”(爵士)了,单纯从字面意义上去解释这应该是合理的。LM系列装载56xx机芯,和同期出品的KS所装载的562x同属一个系列,它们都拥有相同的板路和极富特色的齿轮螺丝微调系统,且机械加工和打磨也如出一辙,但在目前收藏市场上的价格差异极大。56xx/52xx系列机芯和同时期的瑞士名厂产品相比较,在金属的机械加工精度上实在是找不到什么大的差别,甚至LM系列的机械部分从外观上看甚至已经强于某一些ETA出品了。有倭人的腕表网站上曾经拿56xx和ETA的28xx作过比较,其结果是56xx“完胜”(我不懂日文、不能完全理解其意思、不排除日人夜郎自大的因素在内)回过头来看看60年代之前的seikosha,个人认为就拿同期的eterna相比较、从整体制造水准来看是不会低于eterna的,seiko制品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机芯直径粗大,装有三组的Diashock避震系统。我不懂钟表技术,但从理论上说在材料相同的情形之下更大型的零件加工更容易,同理、总的可靠性能也应该相对更好。至少我手里的这一些老精工都在完好准确的工作着。
新表和老表:最初喜欢老表的原因源于被老表款古典美学的外观设计所吸引,古色古香的古老设计精制而充满灵气、让人爱不释手。在渐渐地接触当中发现老表的制作工艺水准和近代产品相比较要精制很多,似乎近代的工厂所出品的只是一件产品,而数十年前表厂的出品则更加普遍凸现了精制的“工艺”的元素。我相信制造技术和材料是一直都在发展当中的,为何近代产品制作水准要亚于当年的产品呢?这是个时常常令人困惑的事情。


8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3:46:54 | 只看该作者
话说机芯打磨 BY 会飞的胖子DUFOUR、KARI这类先不提。市场比较认可的品牌当中,我感觉手工的成分都不高,PP还是最好,LANGE比较讨喜(当然也很好),VC其实很不错,AP机器味重一些,BEGUET比想象要好一些。
从看不见地方、手工比例、细腻度,谁来排一排座次,前五名就好,以实物为准。
[size=0.83em]2011-1-4 03:07:13 上传
下载附件 [size=0.83em](82.86 KB)




[tr][/tr]
古董表好品少,玩的人越多,价格越会往上走,已经涨了不代表今后不涨,关键在于价格的认可度











机械米评述
手工的不呆板
特别显示在倒角上
其实那些花纹,日内瓦、鱼鳞
自诞生起就是机器做的,特别是日内瓦,鱼鳞至少还是人工排列的。
唯有倒角近几十年有机械制作的。
但是机械制作的倒角远没有手工来的灵动

人手+机器号称“全手工”
因为那些机器是人操控的。。。。
比如:人手不可能打磨出日内瓦波纹
但是可以控制铣床的前进速度——宣传上就变成手工的了
现在高级了,不用手推、手摇机器。只需按钮——但还是手工按的
手工制作完全是个神话,这些个零件那个不是要靠机器?
手工在黄铜板上钻个眼都麻烦,不用说要钻那么多那么精准的孔洞了。
手工部分唯有倒角、镜面、拉丝、抛光。
削切类只能交给更加快速和精确的机器,也是应该的、必须的。


低调男人评述:
手工费时费力 产量低 价值高

现在的纯数控加工 只要用电脑把图纸输入 一切都是自动成型 然后简单手工加工下 时间快 产量大 价值低 主要价值就是设计那张图纸而已 我听朋友去欧洲考察回来跟我说过 AP的设备还没有FM的好 但是FM的场地很拥挤 还有就是现在最好的加工设备都是 日本制造 所以现代的表款除了国际限量版本外 都没啥大意思~~~~~

好玩 还是古董的钟表~~~~数量越来越少 上升空间越来越大~~~~

现在值得玩的 我个人感觉 就是面盘(珐琅尤其是掐丝珐琅,宝鸡的3雕花金面,珠宝镶嵌贝母面等)机芯(计时,3问,旋转托飞*普通托飞除外*,芝麻链等)
至于独立制表,我个人认为除了FPJ都没有必要碰,定价过高,品牌含金量不高,没有炒作实力等等,说到玩表 大家都希望若干年后自己的爱表身价会翻上几番,所以对于现时价格过高的独立制表品牌来说空间极其有限 维修也是个问题


DAYTONA3927评述:
[tr][/tr]
提到"纯手工"只能一声艾..............

国内的FANS何时能醒醒? 曾记得到某名店选购眼镜,店主很自信的说:这是日本国纯手工的!我跟他低声说,小道消息——这些被冠名纯手工的眼镜是台湾同胞在大陆设厂引进日本技术的工业产品,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达到玳瑁、牛角的“质感”,信么?

瑞士的机械名表在19世纪就告别了“纯手工”的状态,瑞士名表之所以战胜美国名表,就是归功于机械化的标准生产,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手工“效果”其实都是先进数控设备的功劳,因为瑞士的尖端数控设备远比打磨工人的价格高昂.........









84#
发表于 2012-6-29 20:19:1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俺等新人可以有更多的学习资料谢谢
85#
发表于 2012-6-29 20:30:53 | 只看该作者
俺收藏了,再次谢谢楼主
86#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05:52: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omorewatch 于 2012-6-29 14:32 编辑

sinner:

买表而已,为什么搞得这么纠结


The end of practicality is the start of luxury——实用的终结就是奢侈的开端


往往第一块表是买不好的,因为往往带着“要买到”这种目的性,还是随缘好一点~
同理有第一台车,第一套房。。。。等等



泡论坛泡久了,审美有时候也会同质化。
慢慢欣赏路上的风景吧,小弟也会慢慢成长成大佬的~



我们在解读很多所谓中国元素时,经常会把它与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元素混淆起来,在西方人看来,东方元素的范围非常宽泛,从地理上来说,就连土耳其甚至希腊都是东方文明的范畴。


百达翡丽的奢侈秘密:很多人以为,当炒的百达翡丽一定超级少见,一货难求,令无数人竞折腰,例如5131珐琅世界时;其实真正罕见的是那些不定期地针对顶级收藏家极小范围甚至有可能是个位数藏家发布的货色,它们从未见诸任何报端。要想一亲芳泽必须成为该牌的VIP头牌。拍出照片,多数人会以为那是假表
——摘自钟咏麟微博


我觉得年纪大了的确不想折腾了,大学的时候成天想着怎么把硬件的性能发挥到极致。
自从开始喜欢手表后,觉得这些东西的作用就是方便自己,改善心情。



国表自知差距大,所以干脆直接搞高精尖,心理上可以得到我再差走的也是高端路线的满足感。


我认识的欧洲人里面德国人占一半,总体感觉是手表对他们来讲还真是计时工具,某些时候也是体现个性化的一个载体,注:不是体现有钱的载体,至少从我的感受角度是这么觉得的。
所以工作中从SWATCH 天梭到劳力士都能看见
正装宴会上金表居多,但样式简约大气,GO JLC 宝玑之类,宝格丽好像也很流行。PP AL我还真没见老外戴过。
如果参加什么运动,比如滑雪,跑步,甚至打保龄球,则清一色的运动装备,手表也不例外,卡西欧,松拓等还有些我不认识的专业运动手表。



工程上我们可以用很多技术改进设计减小所谓误差,但实际情况下的误差是含不确定度的,系统越复杂,不确定度越高,高不确定度所导致的误差有时会比简单的系统误差更高。
记得一个讲物理课的耶鲁教授开课时就说:A measurement without uncertainty makes no sense!



玩具再便宜也是浪费钱,定制要体现性价比,但绝不是要廉价货
87#
发表于 2012-6-30 10:01:25 | 只看该作者
88#
发表于 2012-6-30 10:01:30 | 只看该作者
89#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5:37:30 | 只看该作者
[钟表基础知识] 话说面盘工艺 by 会飞的胖子

[size=0.83em]2011-1-6 03:43:25 上传
下载附件 [size=0.83em](499 KB)




现在是代工的天下,自产的有几家?
看得不多,看来看去,面、针的完工度,还是劳、PP和宝玑最好,或者说品质最稳定,至少没见过什么大问题
厉峰的牌子我持怀疑态度,接触过几个大牌,某些大牌的面盘竟可以找出些许细微划痕,有些匪夷所思
某些大牌实在不好评价了,不但夜光填充水平低,很时常可以见到一些异物

DATO机芯层次丰富,打磨到位,加上德国银、蓝钢螺丝观感华丽,上链和计时的手感也很好。大小合适,铂金很有分量,可正装可休闲,很有自己的味道,价格也比较合适,这个级别的手动计时,当然推荐它

我记得LANGE也是代工的,感觉刻度上的问题多一些些

VC碰的少,但这个牌子似乎很注重面子



90#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5:39:47 | 只看该作者
[百达翡丽] 都来说古董PP by 会飞的胖子
如果选一支,无疑是2526R;如果可以选三支,2526、130、570都是很好的选择
PP 2526 JR-2.jpg (28.61 KB, 下载次数: 0)

PP 3444_TK_1.jpg (142.64 KB, 下载次数: 0)

PP 130_6.jpg (119.38 KB, 下载次数: 0)

PP 3445_3.jpg (120.37 KB, 下载次数: 0)

j_ (77.76 KB, 下载次数: 0)

PP 130_7.jpg (236.95 KB, 下载次数: 0)

2551.jpg (247.78 KB, 下载次数: 0)

043.jpg (453.83 KB, 下载次数: 0)





91#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5:56:09 | 只看该作者
会飞的胖子杂录:


喜好、保值甚或增值都是玩表要考虑的因素,谁都不愿意顾此失彼,不同的人心中的比例不同而已。同一阶层的人,玩越高端,他对保值性的关注度就越高,因为承受风险的顾虑更大


我觉得宝玑蛮可惜的。技术、工艺有问题吗?没有。壳、面、针的工艺比起其它几个品牌只好不差。机芯有FP、LEMANIA,素质也高。近几年的款式在打磨上也是可圈可点。遗憾的是还没有摆脱高级统芯的阴影。
而问题还是在集团运作上,SWATCH对于高端奢侈品的营销还是欠缺一点火候



珐琅这东西,是否出自名家,价值差别很大。现在的市场,鸡犬升天了……大牌中宝玑的珐琅面门槛最低,工艺也越来越好,不知会否平民化?微绘的难度最高,现在瑞士也没几个会画了,今后空间不小


常说润的感觉,我认为主要来自于细腻度、光泽度和完工度,而这三者取决于打磨的精细程度、电镀工艺和装配质量(包括瑕疵的处理)。至少我所见过的豪爵在这几个方面都比较一般,但无可非议的是豪爵拥有较好的性价比,既然可以某些品牌简单款的价格就能购买到拥有双印记和天文台认证的小复杂表,产量又极少,何乐而不为?


日内瓦印记当然有用,多一个印记多一个卖点,宝玑要弄也弄不到,不是它不想弄或者做不到,因为它不在日内瓦


同样是日内瓦纹,肉眼都可以看出细腻度,这就是差别。
对打磨来说,手工才有更好的把握,而且带有工匠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复制再生的。



古董表好品少,玩的人越多,价格越会往上走,已经涨了不代表今后不涨,关键在于价格的认可度


倒角的差别很大,切平面是倒角,抛成弧面也是倒角,更别说转角的处理
珍珠纹的顺序排列、紧密度、力度差别就更明显了
有点不明白日内瓦纹为何还有区别





92#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5:56:39 | 只看该作者
[ZT]欲保值,则沽之
钟表,为了保值而收藏的,几乎都是不保值的。这听起来好像有点危言耸听,且与当下的收藏风背道而驰。但看了下文,你就懂了。
  何谓保值?假设一块表,在三年五年后,可以原价再溢价百分之十脱手,算不算保值?这恐怕连街坊阿婆都会说:连CPI都跑不赢啦!对此,本人颇有心得,五年前买的一些当时坊间认为可以“保值”的表,今天能够脱手,也只比当年的入手价格高出十几个点而已。恕在下不懂钟表收藏保值之道。
  钟表,在某种程度上看,大部分的市场表现确实不如其他的艺术品那样保值,还能够增值。尽管它确实与瓷器、字画等艺术品有相通之处:例如观赏性、稀有性等等。还有,更重要的是,认同率。
  参考钟表拍卖市场,可以发现,号称可以保值,至少数年后不低于买入价的,至少有以下三个特性:一是保真度;二是珍稀度;三是承接度,三者缺一不可。保真度是指,钟表的所有关键部件必须是原厂的,状态良好,保存得当,没有经过人为的翻新打磨,甚至最好有原厂的证书及包装附件,这样还能提升钟表的整体价值。珍稀度是指存世量稀少。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要迷信一些所谓的“限量款”,真正的限量是———孤品!承接度,说的是在市场上的接受程度。有价无市,再好的表,没有人接手,也只能留着自己传家了。著名钟表收藏家矫大羽曾说过,有价值的钟表,特别是古董表,要具备“真、精、稀”的特点。
  符合以上特征的钟表,一般是以下三类:古董表、产量稀少的复杂款或限量款、有历史**价值的表。特别是精品古董表,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表现优异,几乎每年以百分之十到二十的溢价上扬,算是跑赢CPI了。但要注意的是,拍卖行每拍出一项,都要收取25%到30%的手续费。所以你即使成功拍出,也只能最多拿到七成半的款额。
  可惜,古董表水太深,特别是近十年来,古董表持续受追捧,导致市场上鱼目混杂,甚至一些资深表迷也不得不交足学费。再加上古董表本来就是个贫矿,已被开采得七七八八,如今常见的不是矿渣就是炉渣了。翻阅拍卖行的目录,突然发现,大部分被拍卖的古董表,可以说是被收藏家淘汰出来的次品。至于复杂款或历史价值的表,本来就限于圈内人士所欣赏的稀有藏品,所以就更加曲高和寡,离普通收藏家越来越远了。
  复刻之风日炽,古董表和一些钟表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款式,近年来也不断被翻炒。可惜不是新瓶旧酒就是新酒旧瓶,离真正意义的复刻还差很远。买来抚古思今还可以,收藏就更谈不上了。两年前,劳力士复刻其经典的防磁表MilGauss(其实与原版的MilGauss还是有明显差别的),许多朋友以为奇货可居,纷纷追高囤积,结果损手烂脚。原因很简单,如今工业化的量产,不可与当年手工艺占相当比重的古董表同日而语。
  一些高端的品牌,限于其工艺繁复,打磨精良,特别是受机芯的工艺所限,其产量不限也得限。量少又叫座,价格当然稳中上升,甚至出现一表难求而高于门市价购买的情形。而另外的一些品牌,尽管定位不低,可就是量少却不叫座,价格不但上不去,而且发生过新品的市场价格比门市定价低很多的情况,也只能认命了。
  钟表尽管是属于有艺术成分的工艺品,但它至少还属于实用层面,与古董陶瓷字画相差甚远,特别是不可复制方面。买个瓷瓶至少可以一表爱国心,买个手表,弄不好会挨骂的。
  手表的寿命肯定比我长,不能戴的表,只能算是块墓碑。传承只是个传说而已,看手上一些刻有原主人属记的表,而今因原主人驾鹤西去而流落他家,不免唏嘘不已。
  在这个乐趣也可以货币为单位进行衡量的时代,不要指望收藏钟表可以跑赢CPI,它只要可以跑赢您正在逝去的韶华足矣。
res09_attpic_brief.jpg (47.77 KB, 下载次数: 0)

res11_attpic_brief.jpg (33.52 KB, 下载次数: 2)

res13_attpic_brief.jpg (78.06 KB, 下载次数: 0)

res15_attpic_brief.jpg (40.02 KB, 下载次数: 0)




93#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6:01:09 | 只看该作者
[ZT]知芯者懂表
我们一生,从小到大,总免不了被人质疑:你懂吗?无论是谈及钟表、音响、音乐还是墨水笔等,只要自己稍有炫耀之心,立马有人表示关切之情。面对这种情形,很想老实回答:“不懂”,但又心有不甘。何谓“懂”,唯一可以进行量化的就是考试,但一个题目太大时,无从可考。现在即使是专家,也避免不了被人拍砖的下场。所以,对于钟表这一话题,在下只能惴惴地说:还懂。  老子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二手表贩,深谙此道。不过对于收藏家和表迷来说,恨不得倾囊相授,共享心得,以正视听。正所谓“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何况钟表这领域,太多的技术与艺术的交汇,非一人一时之力可达,更需要有更多的分享来完善自身的知识面。曾经有人说过:能哼出一部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就算懂得这部作品了。所以我要说的是:对机芯略知一二的,算是懂表了。所谓懂机芯,至少对机芯的历史、结构和原理有一些了解,对打磨工艺有鉴别能力。引而推之,对钟表的认识可以定位为三个层次:一是入门级,至少知道自动机芯与手上弦机芯的区别,以及一些结构和部件的专业术语;二是专业级别的,能根据机芯的一些特征,例如响声等,判断机芯的品牌和规格;三是专家级的,也就是俗称“骨灰”级的,能鉴别机芯的真伪,工艺打磨和结构特征,而拆装修理打磨,更是不在话下。
  当手表的表壳可以为工业化的流水线所大量复制时,惟有机械机芯尚未能被机器所完全取代的手工打磨工艺。撇开一些专业术语或需要机械加工知识来解析的机芯结构来说,最直观的莫过于机芯的打磨修饰工艺。一块优秀的机芯,其零部件的打磨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机芯夹板表面修饰光滑,并有镏金或镀铑装饰。在进行电镀之前,一些高级机芯的夹板会用不同的花纹进行装饰。像众所周知的日内瓦条纹或相对低档的“珍珠圆”打磨。夹板用于高级机芯则必须进行抛光,打磨倒角边缘,螺丝表面抛光和凹槽抛光处理。镀层颜色应为白色,而不是灰色或黄色,同时不得有划痕和斑点,夹板间的空隙则作有限度打磨处理。二是所有螺丝和可见的钢部件例如棘轮和齿轮必须抛光打磨,特别是一些倒角部位。 最后是一些机芯夹板的底部不可见的部位,是否做了打磨和修整,视乎品牌对该机芯的市场地位。而一些部件例如夹板或自动陀,上面的镏金或金雕也是吸引收藏家的一个亮点,因为这类工艺必须是手工与机器相结合的结果。
  真正美丽的机芯,在视觉上可以进行直觉的缺陷检验。裸眼可检视出完美的色泽,光洁度和光亮度。优良的机芯具有无瑕的纯银般的光泽,近乎灵性的打磨质量令人赏心悦目。应该从检视机芯打磨开始而建立评判钟表档次的标准,一旦你见过美丽的机芯,许多普通的机芯看起来真令人恶心。
  一些传动系的打磨,特别是传动轮系、齿轮、轴和宝石,打磨可以使这些部件啮合精确。欠佳的打磨会使机芯工作不正常,同时也降低了维修师傅的兴趣,除非他的技能对之有回天之术。表冠的操作手感明显由作业者对轴芯的装配水平,以及手工调整的经验,甚至装配匠的训练水平所决定。表壳内和夹板的“日内瓦波纹”或“珍珠圆”打磨以及其他形式的打磨的一个理由是,可以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避免产生细屑并防止它们在机芯内漂浮。而电镀是为了避免钢部件被锈蚀。在机芯夹板上镀铑明显是起到这样功能的最佳工艺,但不良的电镀则会导致锈蚀和功能性损伤。
  机芯的打磨是必要的,也是钟表艺术的一部分。每个钟表品牌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独门密技,无论这些打磨是出于美感或功能。对于挑剔的钟表爱好者来说,赏心悦目的机芯打磨,是他们对钟表热爱得义无反顾的主要原因。当然,智者不博,博者不知,事实胜于雄辩,与其读万卷书,不如买块装载了好机芯的表那样来得更真实。
  阅表
  悦表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
res05_attpic_brief.jpg (94.49 KB, 下载次数: 0)

res07_attpic_brief.jpg (65.49 KB, 下载次数: 0)

res09_attpic_brief.jpg (78.95 KB, 下载次数: 0)

res11_attpic_brief.jpg (88.88 KB, 下载次数: 0)




94#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6:01:35 | 只看该作者
[ZT]惟简为美
忘记是哪个心理学家说过:男人绝情是义无反顾的绝情,而喜欢起来是泛滥的喜欢,我倒觉得这更像是生理学家说的。想起这句话的原因是我发现喜欢表的朋友,没有一个人只会喜欢表而已,大都与笔、摄影、音响、美酒甚至兵器都会发生点关系。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其实笔和音响才是我最早的最爱。其实还有一个平时自己也不留意的爱好,就是宜兴的紫砂壶,也许是太贴近生活的普通,或者从意识上就觉得一直在给同胞骗了,而并没有拥有过真正的紫砂。无论是笔也好,表也罢,发现它们和摆在家里的音响和茶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简单,而且是那种功能和外观上纯粹的简单。  其实“简”是最难做到的,就像宜兴紫砂壶一样,光货是最考工艺师的技艺和艺术鉴赏力,因为它剥离了花货的视觉干扰,从而令人一眼就看到其本质。敦朴圆润的造型往往才是最叫人爱不释手的,留守到最后的收藏,也只有这样造型。入门的第一块手表,也毫不例外地专注于最基本的功能:看时间。于是最常见的“大三针”,最多加个日历窗,就是手表的最基本的造型选择。当你觉得表盘上开个窗口也会影响整体布局的平衡感时,那么最基本时分二针指示或回归古典的“小三针”是最好的选择。毫无疑问,“小三针”的手表造型在众多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一隅。我自己的收藏柜里,“小三针”手表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虽然这与前面所说的个人偏好有关,但实际上更多的原因是,成功的简单款手表设计,有一种和谐而又谧静的美。与一些复杂款的手表设计不一样,它们没有繁杂的表盘,也缺乏操纵感的按钮。美是有共性的,简单的设计亦然。
  米开朗基罗曾说过:细节构成完美,但完美非小事。最简单的东西要做得完美,就需要从细节做起。传统的“小三针”的小秒盘,由于机芯结构上与表冠轴芯位置的关系,一般都在表盘的六点刻度上,或者是九点刻度位置,反正与表冠的位置构成一对称关系。于是一些“不规范”的小三针设计,例如将小秒盘布置于四五点刻度之间等,成为不可多得的精品。表盘只是一个先声夺人的设计而已,最关键还是表壳的造型设计。如果表盘可以用上一些罕有的材料,例如搪瓷和掐丝珐琅彩绘等,虽然锦上添花,但似乎已脱离了简单的原则。最简的是只有时分针的表盘设计,可惜其设计是为了把表做得更薄,缺乏生动感,有时还老怀疑表不走了。所以“小三针”的设计才算是完美的简无可简,至少时间的最小计量单位也有了。正如光货紫砂壶不能有多余的修饰一样,简单款的手表表壳也遵循简单就是美的原则,不需要有花哨的图案,也不能有画蛇添足的装饰。这时候最考设计师的是表壳与表耳及其他部位的过渡是否圆滑自然,而又配合紧凑,唯一的修饰也仅限于传统的拉丝抛光工艺。
  收藏家老张曾经把“小三针”比喻作男人的“单吊西”,可以任意搭配。可以任意搭配的,不哗众取宠,不喧宾夺主,绝对是简洁明快的款式。看来喜欢“小三针”的原因,还是与个性和品位有关,至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低调,做事要注重细节。
  阅表
  悦表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
res15_attpic_brief.jpg (44.83 KB, 下载次数: 0)

res19_attpic_brief.jpg (55.53 KB, 下载次数: 0)

res17_attpic_brief.jpg (42.4 KB, 下载次数: 0)




95#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6:02:26 | 只看该作者
[ZT]相由芯生
“把陀飞轮表平民化,让人人都戴得起陀飞轮表!”这话不是我说的。引用这句话的用意在于,一是机芯很重要,二是门槛很高。当钟表的外壳不再是受技术所限制的机械加工时,唯有机械机芯还是难以逾越的技术门槛,也是钟表艺术的终极体现。  几年前国内两个钟表品牌相继公告,已开发出技术上如何如何高,难度上如何如何大的陀飞轮机芯时,国内外一片惊呼:咸与陀飞的时代即将到来?可惜,五六年过去了,身边认识的表友无一咸与国产陀飞,尽管它确实能走。两百年前发明为了抵抗地心吸引力,而保持精准度的陀飞轮机芯的宝玑先生,如果在天上有知,不知道是老怀大慰,还是要顿足捶胸?说得出将陀飞轮平民化的那位商人,只能赞叹他对钟表艺术的无知和对钟表市场的调戏。试想一下,当陀飞轮成为工业化下的批量产物时,还需要它来做保持精确度的钟表吗?今天,机械表的持续受捧,可以说对石英表的一个讽刺。言犹在耳,不可不懂。
  手表机芯是一个极其精巧和需要长期的技术沉淀才能完美展现的机械,只有在几百年前的物质匮乏时代,才能用心制作。打开数十年前的钟表底盖,就知此言不虚,难怪有资深收藏家将到手的古董表都改装上透明底盖。再看今天的国人,面对丰盛的资源,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最终还是只能化神奇为腐朽。“Technology is nothing, but know how is everything”(技术并非全部,凡事皆有秘诀),即使是高端的钟表品牌,也是在对机芯进行精细的打磨或者有精美的修饰后,才敢在手表的后盖加上透明玻璃示人。这也是对同一款手表判别其机芯档次的一个参考方法。很是佩服一些中低档的品牌,居然敢在机芯的自动陀上涂点颜色,然后也装个透明后盖推出市场。不懂的还以为这是技术,懂的知道这叫行为艺术。
  我有时会傻傻地想:美术学院的小女孩都可以设计手表造型,如果给她一个机械机芯,她会如何设计?我所知道的,现代的手表,很多是重于形而轻于芯的。通常是设计好造型,再匆忙找个机芯装上,美其名曰:为市场而做。但钟表市场往往就是这样给做坏的。有持续生命力的市场,往往是最有内涵的经典,今天的古董表就是一个明证。而可惜的是,今天钟表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明天的古董表。
  我这样愤世嫉俗,是很不和谐的。好了,还是戴自己的表,让别人吹花腔去吧。
  阅表
  悦表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
res15_attpic_brief.jpg (41.4 KB, 下载次数: 0)

res17_attpic_brief.jpg (61.93 KB, 下载次数: 0)

res19_attpic_brief.jpg (52.02 KB, 下载次数: 0)

res21_attpic_brief.jpg (51.96 KB, 下载次数: 0)




96#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6:02:48 | 只看该作者
[ZT]一表良材--钟表材料说
多年前去医院镶牙,主任医师问我:想用哪种材料的牙套?脱口而出:“钛!”主任不禁莞尔:“No,No,No。黄金!你看,人死了,只有黄金还是发亮的。”从此恍然大悟:到底只有黄金才是王道,什么钛啊,钢啊,银啊,都是浮云。
  近几年来,制造钟表的材料屡有创新,一些新材料的应用恍如过眼浮云,始终不及传统的金、银、铂、钢那样能够占据主流地位。例如硅、陶瓷、碳、玻璃纤维等等,欲与科技试比肩,但总又在一片叫好声中,没有了期待中的下文。
  主任医师说的没错,只有黄金才是真正耐腐蚀的材料。在我到手的许多手表中,有历经数十年后的古董表,即使是9K的金壳,也鲜有被汗水和气候所侵蚀。而号称耐腐蚀的不锈钢,也往往在后盖与表壳的接缝处,日积月累而留下斑斑锈迹。劳力士专有的高价904L不锈钢,虽然耐腐蚀性能比普通的316L不锈钢强,但由于其含镍量高,致使一些人有过敏反应。其实,金确实是不受岁月影响的一种好材料,经过多年后,你才能体会它的优势。另外黄金还可以按银和铜的配方比例,制成白金、“蜂蜜金”或玫瑰金等不同的色泽,甚至为不同品牌的专有配方而独步天下。
  除了黄金以外,用于制作手表材料的,必需有足够的硬度之余,最好还有近似于黄金的耐腐蚀性,如果重量上可以做得更舒适,就更是锦上添花了。于是,市场上常见的表壳材料还有:铂金,这种比黄金还要贵的贵金属,比黄金坚硬,但又有黄金所欠缺的“贵族气质”。钽是近年来为一二家品牌所开发的材料,由于这种金属具有一种神秘的灰蓝色泽和优异的抗过敏性能,更由于稀有而成为又一收藏家所垂青的题材。还有的是所谓“碳素”表壳,采用碳纤维锻造,具有质量轻和一种高科技感,为极少数的产家开发,以做品牌强化和试探市场之用。至于像钛、硅、陶瓷、钨烧结等,就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了。
  纵观今年来的钟表市场,尽管偶有新材料的应用,也是着墨于表壳,而对机械机芯的材料创新,也止于硅游丝或硅擒纵轮。主流的品牌,限于主流的金、钢、铂金等,这明显与市场的需求和品牌对技术的认知度紧密关联。
  阁下尽管可以一试新材料的手表而一展独特的品位,给自己留下并非人人所能承担的体验之余,也给别人提供零距离的考察机会。新材料并非不好,问题是要看用于何种场合。当时间可以为实用而又高科技的手机所掌握时,手表就已脱离了只用于看时间的本义。自己喜欢喝茶,明知茶不可以久泡,但又不忍埋没精美的宜兴壶。而生性懒散,终厌其烦琐,买了个咖啡机来沏茶,发现味道不差且方便。于是宜兴壶回归欣赏,茶还是照喝。同样道理,让事物回归其本来的意义,才能体会其美好的本质。黄金虽软,但可以稍微修饰一下,又焕发迷人的色泽。容易划花又如何,尽管让表随自己留下岁月的痕迹好了!
  男人和女人不想撞衫一样,也是不喜欢撞表的。
  阅表
  悦表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
res05_attpic_brief.jpg (38.19 KB, 下载次数: 0)

res07_attpic_brief.jpg (42.45 KB, 下载次数: 0)

res09_attpic_brief.jpg (40.93 KB, 下载次数: 0)




97#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6:04:55 | 只看该作者
[ZT]看人-识表
一杂志主编新婚,问收藏家老张婚礼戴啥表好。老张说:新人新表俗套,戴古董表更像老夫老妻。总觉得乐于在婚礼上戴古董表的新人,不但是一种品位,更像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想想自己,确实没敢想过在婚礼上挑战传统。对于现在的年轻一代来说,勇气不成问题,品位才是关键。  当手表成为时尚的附属品后,也沦为品位的附属品了。不论手表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态度”还是用来“传承”,最起码它应该是一个用心去创作和精心装配的工艺品。于是,手表还是一种奢侈品,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这些广告词里的名堂。如此说来,真正有品位的手表,还是只能出自于为数不多的高端品牌或一些真正用心去制作的独立制表人,或小品牌的手上。
  Rolex劳力士以每年近八十万只的产量,是被最大量拥有的名表而成为出镜率最高的面孔。几乎所有的名人都喜欢它,不论是社会精英还是体坛健儿。连曾特首也喜欢每年买一只劳力士来犒劳自己。尽管劳力士是精准与耐用的代名词,但还是被普遍缺乏品位的国人贴上了难以理喻的标签。其实大家都看见马友友戴的是“金银润”的劳力士型号16233,Phil Colins戴的是游艇名士16622,还有,许多知名人士。我自己都明白,如果只能选一只表的话,也只有这个品牌了。自己拥有过劳力士的型号16233、16622、16238、15238、16600、16610、16710等等。目前最适合自己四季常戴的,也就是一只16610运动款。看来香港社团人士的品位还是有的,暴发户的勇气也不缺乏,只是他们对表的品位应有待提高,而不至于选择了错误的手表。
  我认为,PP百达翡丽是瑞士传统钟表艺术的代名词,是艺术家和各国财经界和政要的最爱。当你对钟表的认识到了一定层次时,也会不自觉地将所有收藏转为PP。李超人是PP的终极VIP,是PP的大收藏家,尽管他平时以一只所谓的日本廉价手表示人。不过,小超人戴的是PP型号5980或5712/1的“鹦鹉螺”,似乎就不再掩饰他富有的品位了。索罗斯戴的是5065A,似乎有点偏向于现代款了,令我对他戴古董PP的期望落空。以色列国防部长巴拉克戴的是铂金的PP 5146,恰好弥补了他强势的作风。PP 5035J也曾是自己的日常爱表,可惜没能弥补自己的不修边幅。
  最能代表钟表工艺的极致的是瑞士的一些独立制表人的作品。当你有机会把玩他们的杰作时,什么“巧夺天工”、“创意非凡”之类的溢美之词已黯然失色。这类表,就不是一般的品位和勇气可以承受了。当手表的造型设计千篇一律时,机芯的设计和打磨就成为另一个判别品位的标准了。想起一直为人做嫁衣的另一瑞士钟表品牌JLC积家了,JLC的造型不乏优雅,机芯素质极高,其机芯的研发能力,几乎涵括了所有您可以想得出的功能。我想,对机芯具有鉴别知识和鉴赏能力的,品位都不会差。
  如果说PP和劳力士的价格难以承受,那么与劳力士沾亲带故的Tudor 帝舵表不谛为另一优先选项。Tudor帝舵表被讥为香港地盘工人用表,那恰恰证明了帝舵表的坚固耐用。不少社会精英也乐于戴帝舵表,也说明了它不俗的经典。终于明白,品位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态度。
  至于那位主编在婚礼上是否戴了古董表,没有细究。但印象中他确是那种品位与个性并重的人。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
res07_attpic_brief.jpg (66.06 KB, 下载次数: 0)

res09_attpic_brief.jpg (56.78 KB, 下载次数: 0)

res11_attpic_brief.jpg (64.08 KB, 下载次数: 0)

res13_attpic_brief.jpg (47.63 KB, 下载次数: 0)




98#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6:05:35 | 只看该作者
[ZT]跟着感觉走,挑块好表!
开始喜欢钟表,是因为它们的造型。后来热爱钟表,是因为着迷于其精密的工艺。而今成了“表迷”,算是了解了钟表的艺术。这么说,是因为可以有理由拒绝许多人的问题:你那么懂表,给我介绍只好表吧?这个问题已经很难,所以需要避免随后有可能类似“什么表保值”如此高深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几乎使在下的耳朵足以生茧。何谓好表?没有正确的答案,我自己以为:自己喜欢的表,就是好表。因为当你对表热衷到一定程度时,表,已经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了。话说回来,挑选一只表,还是需要一些耐心的。
  其实,挑选到一只“好表”,不但是个人个性和审美观的显露,也是品位的衬托。撇开坊间的山寨表不谈,挑选一只自己心仪的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造型。所谓“看其型,知其芯”,一只表的机芯,几乎决定了这只表的造型设计。无论是运动款、简单款还是复杂款,现在看来,并没有所谓的“正装表”,只要不是造型尺寸太过夸张怪异的,都可以百搭。相信自己第一眼的感觉,试戴一下,戴得舒服,看得顺眼,自己喜欢就好。还有,请记住:一只百看不厌的表,总是那些简洁明快的款式。
  二、 功能。一只表,除了看时间,可以配合不同的场合更重要的是符合自己的兴趣。例如,计时表,可以用来测速或定时,不过,据我了解,买计时表的,多是看上了它的造型够刚够型而已。一些带月相和日历、星期、月份的所谓“日月星”显示,还有可以打簧报时的复杂功能表,也是赏玩多过实用。
  三、 材质。传统的金属材料,例如钢、金、银、铂还有钛、铝合金和钨钢等,今天依然是主流。偶有先锋的材料,例如碳、钽等,为一些先锋的表厂所开发使用,而为先锋人士所喜爱。另外还有PVD(物理气相沉积)发黑处理的钢质表壳,或者像前几年流行的塑料表,新鲜感已过,缺点尽显。纵观具有钟表市场晴雨表之称的拍卖市场,传统材料的钟表依然稳占江山。所以,对于手表的材料,应以传统的金属材料为主要考虑目标,如想尝鲜,还是偶尔为之而不贵为佳。
  四、 表带。本来表带应属造型之列,不过,阅表日久,个人觉得这是个问题。首先是表带的材质,理论上是与表壳一样的为佳,不过,如果是黄金或玫瑰金的,则显得富贵有余而文雅不足了。如果是钢或白金或铂金这类相对“低调”的色泽,虽另当别论,但也需试试自己的腕力。看拍卖市场,一体连带的金表甚至比同款的皮带表价格还要低,可见皮带款的手表,还是主流。无他,表的价值在于表本身而已。至于皮带扣,如果足下的手腕不够粗壮,建议还是舍折叠扣而从传统“针扣”吧,舒服很多的,尽管折叠扣看起来很高档。
  最近几年,虽大表方兴未艾,而传统尺寸的表却已悄然蔓延。心有如释负重之感:戴表还是要戴得自己生理和心理上双舒服才对。想大表之风兴起,只是五六年间的事。手表的直径从35,36毫米,一下飞跃到40、44甚至50毫米,心理上有点来不及转换。看一些女士,戴一大若闹钟的表在纤纤玉腕上晃荡,心想:时尚果然是一剂毒药。
  也许,挑一快心仪的好表,难度宛若挑对象。唯一区别是,若不喜欢,换表总比换对象容易得多。这也许是许多男人拥有一堆表的原因之一吧?
  说到底,钟表只是愉悦自己的一个玩意而已,可传统,可时尚。大可不必扯到投资的层次。
res07_attpic_brief.jpg (43.82 KB, 下载次数: 0)

res09_attpic_brief.jpg (51.11 KB, 下载次数: 0)

res11_attpic_brief.jpg (68.69 KB, 下载次数: 0)

res13_attpic_brief.jpg (120.42 KB, 下载次数: 0)




99#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6:06:05 | 只看该作者
[ZZ]赏表--悦表
喜欢钟表,在于其本质的张扬———精确,精确得像是对人类手工极限的挑战。我说的是机械表。
  而当手表沦为装饰品时,离其本质的消亡,艺术的缺失,也就不远了。
  藏表的乐趣不仅在于收藏一片历史的时光,还在于满足了对精密机械的掌控。每当有人面带不屑:“手机也能看时间”时,顿生不可与夏虫语冰之郁愤。
  喜欢表,特别是机械表的,总以男性为多。或曰:男人的机械情结吧。机械表确实与男性的某些特质那样了无情趣,至少是在那种上足了发条后就按班就步的程序式动作相似。而恰恰是在这方寸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男性对于完美程序的无止境追求。也许只有钟表这样的精密程序才能实现男性的征服感。游走于手表爱好者谓“表迷”的圈子里,发现男性几乎占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恰好印证了这个观点。
  一只好的手表(以后会与读者一起探讨何谓“好表”),给予你的不单是判读时间的实用性,更是一个彰显个性和气质的天地。“小三针”、“大三针”、运动表、古董表、复杂款、超级复杂款,等等。与表迷厮混日久,根据其手上常戴的手表款式,判断其个性和喜好,准确率百分之八十以上。
  收藏钟表,去感受工匠们对其精巧手艺的成就感,总比可能的金钱收益来的更为重要。戴上一只自己喜爱的手表,配合每天的心情,将这种满足感蔓延吧。
  手机上的时间功能,只是其副品而已。
res07_attpic_brief.jpg (108.43 KB, 下载次数: 0)

res09_attpic_brief.jpg (77.02 KB, 下载次数: 0)

res11_attpic_brief.jpg (83.65 KB, 下载次数: 0)

res13_attpic_brief.jpg (34.41 KB, 下载次数: 0)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6:15:40 | 只看该作者
豆包精华杂录(社会篇):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你定的规矩就是在这里玩的原则,你要说好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你定规则,不要让习惯慢慢变成规则,那叫潜规则。换句话说:你的地盘你做主,是应该别人绕着走。

徐版说:不将以前的陈年往事带进来。我觉得很难,因为大多数是那个年代的网友,是在那个论坛认识的,好印象和坏印象在那时已定型。甚至在那里就一直看不上对方,从那里到这里从没和谐过。

因为有了这里,有些人的嘴脸看得更清楚了。


有些是习惯,甚至是网络上的恶习。有的人说别在网上认真,你招他一下试试?州官放火百姓点灯的事情多了。上来玩看自己心情,觉得这里好玩就上来,觉得不好玩就不上来。

可是你要是觉得某人讨厌呢?要是有的人和苍蝇一样,像癞狗一样到处都拉一泡屎呢?你说这里是自由的,网络是自由的。但我可以说我不喜欢某某来我的帖子吗?得到的答案一定是:那你别来这里玩,因为什么人都有。虽是在网上,但虚拟的很多人还是当是真实的,因为现实中很多人就是朋友,就是照虚拟的去判断是否是朋友,是否仗义?是否可交?例如徐老师。(有马匹嫌疑)

我当网上的人就是现实的。不认为在网上招人讨厌的人会在现实走到一起成为朋友。除非臭味相投。

所以要有规则,要让人知道什么在这里可以,什么不可以。什么是顾及到大多数的,什么是维护少数人的。很多话题都很难讨论,不同人有不同的认识。最好赞同A的开个帖子,同一意见的人上去共鸣。赞同B的,也这样去玩。不要交叉讨论。如政治的话题,敏感的话题。 你是想变成政治论坛,还是想叫人家关掉这个网站?

现在的人,在网上也和在社会一样,火气大得很,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网上就更难控制。一帮人水掉那个帖子好像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把话题说大一点:地域,文化,观念,习惯,社会的共识。。。。。。。都有差异的现象。

有时觉得地区的同一性很重要,比如找同一地方的人结婚,和同一地方的人做同事。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思维和行为。

在香港,你说不要塑料袋或包装袋,得到的都是一样的一句话:多谢支持环保。



现在的社会什么都没了规则,所有的行为都以自己的习惯和行为作准则。没有社会的统一规范。
没有公共的道德标准,在公共的场合下应该如何做,没有行为标准。

连最基本的都要说上几十年,但毫无改善。如:过马路走人行道,不随地吐痰,排队,不乱扔垃圾。。。。。


从戴红领巾讲倒都退休了,还是没变成习惯。


为什么养成些好习惯就那么难? 自己的行为受点约束就那么不舒服? 为别人做点什么就那么不情愿?



现在好像找不到什么生活的乐趣,特别是过一种简单的生活,纯私人的生活。因为国家的每件事都和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国家的,政治的东西和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这样的东西在蚕食着本来并不健康的社会,潜规则真的成了规则,每个人都趋利,不知道将来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想着有些恐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公司简介|隐私政策|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名表通 | www.watchlead.com ( 粤ICP备14096658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364

GMT+8, 2024-6-3 13:08 , Processed in 0.159941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8-2015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